全才苏东坡,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等多才多艺的人才。然而,他却多次遭受陷害被贬,这其中有三则传奇故事。首先是他写《洞天禁地文》被误读为谤讪圣贤,导致被贬黔州;其次是因为在任官时身边少了两块宝盖而被陷害,被贬黄州;最后一次则是被因为文职之争而被闲住。这些陷害与厄运让苏东坡的一生颇为传奇,也让人不禁要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一位全才: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气势雄放,纵横恣肆,挥洒自如,思绪泉涌,语言平易自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和他表哥文与可开创了湖州竹派,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等。此外,他在政治、美食、水利、建筑、医药、金石等方面都有研究,并有所收获。但是才华横溢的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多次被贬,其中有三次对他打击最大:第一次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第二次因为新法反对派的立场被到惠州;第三次又被贬到当时的不毛之地海南儋州。
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远,而他的年龄一次比一次大,境况一次比一次惨,第三次去儋州他已经62岁,虽然三年后朝廷大郝,但苏轼此时已65岁,终于在奉命归朝途中,病逝江苏常州。
全才苏轼为什么那么不招皇上喜欢,反而招人陷害呢?
还是从三个故事来看吧。
故事一:苏轼与苏小妹传说苏小妹长得额头有些突出,眼睛有些凹陷,兄妹俩常日里相互开玩笑,一日,苏轼便写一诗道: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人还走出堂屋三五步,额头就顶着画堂了,这额头得有多突啊,该有突起好几尺吧,而眼睛是凹到擦泪都擦不到,也太夸张了吧!

苏小妹面子上挂不住了,有一天想到一诗加以反击: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是嘲笑苏轼额头扁平,长到三千里,而两眉宇间的距离就像天上的云那么远,脸呢长到去年一滴泪今年才流到腮边——这夸张的程度比苏轼还要厉害!
故事二:苏轼与佛印
苏轼与和尚佛印是好朋友,一日,苏轼去拜访佛印,此时正是午饭时间,佛印正在烹鱼解馋呢,听闻小和尚报告苏轼来访,毕竟和尚吃鱼是破戒的,于是情急之下把烧熟的鱼用平时念经的磬罩起来,然后出来迎接苏轼。
苏轼远远闻到鱼香,进到屋来,只见桌子上倒扣着磬,心里一下子明白八九分。
于是,苏轼一本正经地说:"今日遇到一人给我出了个上联,本人一时想不到下联,还请长老赐教!"
佛印问道:"什么对联能难住苏学士呢?"心里还惦记着磬中的鱼被发现呢。
苏轼笑了笑说:"这友人出的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长老可有下联?"
佛印哈哈大笑,脱口而出:"苏学士学富五车,倒还忘了这是副老对联哪?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轼接过话茬:"既然你这积善人家磬中有鱼,还不拿出来当下酒菜?"
二人相对而饮。
故事三:苏轼评徐凝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任期结束,又被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路经九江,游览庐山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题西林壁》,大家熟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其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名句。
徐凝《庐山瀑布》诗
这天,苏轼来到开元寺,主持向他求诗。苏轼想起近日朋友陈令举谈到李白和徐凝写庐山的诗,就作了一首绝句《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李白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和气势让人拍案叫绝,因此,苏轼眼中"惟有谪仙辞"。
而对徐凝的诗呢,被毫不客气地贬为"恶诗",还称瀑布那么多飞沫故意不把这"恶诗"洗去,要让它遗臭万年呢。
苏轼像
苏轼把他看不上的诗人贬到什么地步!
这让我想到了苏轼的人生悲剧,一生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一半原因是生不逢时,一半原因恐怕也来源于他那令人羡慕而又嫉妒的眼光和才气。
首先从苏轼戏刺苏小妹的诗来看,对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把她夸张到那么丑,就不怕妹妹嫁不出去吗!
传说后来有人将苏小妹作媒给秦观,秦观因为那首诗还真多方打听观察,知道苏小妹真容并不是那么丑之后才敢娶回家呢。
苏小妹与秦观
其次从苏轼激将佛印的诗来看,对一个出家人要他交出腥味的鱼,也是很打脸的事情啊!
如果不是佛印和苏轼是真哥们,那一定会和苏轼翻脸,并找机会报复。
第三,再看苏轼评徐凝的故事,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是传说不一定真实,那这个故事是苏轼自己记载的,就千真万确了。
徐凝,唐朝诗人,大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无和中前后在世。为人比较低调,史料载: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白居易之门,竟不成名。明人杨基《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把他和李白相提并论,可见其诗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苏轼却贬他的诗为"恶诗",人都离去四百年了,用现在的话说,苏轼是不是太过了?
可见苏轼是全才,但在为人处世上还是值得讨论的。
据资料库记载,当时和苏轼关系好的人有八个,他们是李公麟、文同、黄庭坚、米芾、佛印、章楶、范纯仁、秦观,前面四位是画家和书法家,佛印前面已经写到是和尚,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只有章楶和范纯仁是政界人物,看起来苏轼政界朋友是很有限的。
而且和他同一时代的理学家程颐、《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等人都是苏轼的反对者。
放在现实中来看,从为人处世之道上说,不得不说苏轼有点欠缺的。
不可否认,苏轼说话抓住要点,一说就是别人命脉,一说一个准——这是一种能力。但从接受者角度来说,也可能让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试想,那人如果是苏小妹这样的至亲,你指出她缺点她可能认为你关心她,不放在心上;那人是佛印那样的至交,你挖苦讽刺他,他可能看作幽默,顶多就是还击一下。
可是关系一般的人呢,可能就受不了了,心眼小的恐怕要一辈子记恨你;那人如果正好是你的政敌,还不得想办法抓你小辫子!
所以,苏轼在御史台工作时,一定因为他那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讽刺挖苦过不少同僚,因而招来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的打击,他们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这就是"乌台诗案"的来由。苏轼的厄运就由此开始。
我们普通人,如果也长着一张苏轼这样的利嘴,一语就说中别人的痛处,让人浑身不自在,而自己本领又不过硬,别人反过来抓我们的毛病,那不是分分钟的事!
让生活中多一些鲜花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需要讲究方法策略。比如说对苏小妹这样的美女,多一些呵护;对徐凝这样的普通同行,多一些欣赏;对司马光这样资历高的前辈,多一些尊重;对王安石这样的改革派,多一些理解……
不是本人故弄玄虚妄评古人,而是从优秀的全才身上读出一点经验教训,正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