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轼遭遇陷害:乌台诗案始末

大文豪苏轼一生充满坎坷,其中最令人心痛的或许是乌台诗案。在这场风波中,苏轼遭到了大理寺丞的陷害,最终被流放到远方。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文人如今却身陷囹圄,遭受着无尽的磨难。乌台诗案虽已过去千年,却仍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让人不禁为苏轼的遭遇唏嘘不已。

#2021生机大会#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大文豪苏轼遭遇陷害:乌台诗案始末

乌台诗案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进士及第,同科进士还有曾巩,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皇帝对其也甚是满意。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离京任职。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是文后几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因此,“新进”、“生事”等语被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单凭一篇谢表,并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却已揭开了保守派把矛头指向苏轼的序幕。

苏轼画像

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王安石得权后,司马光退居洛阳,不问政事,一心研究历史,著成《资治通鉴》。而苏轼指责变法弊端,也被变法派当做斗争对象。

又因苏轼是一大文人,性格直爽豪迈,善作诗词文以抒心境,在各地为官时,见有百姓苦之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苏轼所作诗文及与好友往来书信就成为了保守派的素材库。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随后,御史中丞李定上书言苏轼有四大可废之罪,看了极富挑拨性的李定的上书,宋神宗可能也被激怒,于是下旨让御史台调查清楚,朝廷派皇甫遵到湖州将苏轼押回京城,送往御史台监狱。

苏轼画像

苏轼经过两个月的审理勘问与折磨煎熬,一心想置苏轼于死地的李定等人上报宋神宗。宋神宗认为苏轼“并无深罪”。最终的结果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与苏轼交往亲密的驸马王诜、弟弟苏辙等数人受到降职或罚钱处分。

至此,北宋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告一段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