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二位皇帝李治,历史上被称为一个恐怖统治者,但这种观点却在外国视角下产生了一些误解。作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子,李治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唐朝的繁荣发展。然而,在历史解读中,他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暴虐的暴君。那么,李治到底是一个千年的恐怖统治者,还是历史对他进行了误解呢?从外国角度解读这一问题或许能够揭示更多真相。
提起唐高宗李治,很多人只能想起他是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的丈夫,和这二位一比较,李治更像个小透明,毫无存在感。没有存在感,不表示他平庸、无能,事实上,这位皇帝一点也不简单,他所做的一切,不输李世民、武则天,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他还超越了二者。

有时候,做人过于锋芒毕露不是好事。比如李治的两个哥哥,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就是因为过于高调,才错失皇位的。
李承乾虽然已经是太子了,但是他这太子当得并不踏实,因为他的弟弟李泰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
原本,李世民对于李承乾还是疼爱有加的,但是自从他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对待他就越来越严苛了。这也正常,毕竟太子作为储君,未来要担负的责任太过重大。为了对大唐万里江山、亿万百姓负责,李世民不严苛不行。
好巧不巧的是,李承乾当时正处于叛逆期,他无法接受李世民态度的变化。为了表达不满,李承乾做出了一系列出格的事情。
就在李世民对李承乾感到失望的时候,魏王李泰闯入了他的视野。李泰一副翩翩君子的做派,想尽方法讨李世民高兴。李世民对这个儿子越看越满意,曾经多次夸耀李泰,甚至要太子向他学习。
此举让李承乾感到了危机,为此他决定效仿李世民当初的“玄武门之变”,来一场兵谏上位的好戏。
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暗中招兵买马,打算起兵谋反。
李世民是什么人?这种小把戏岂能瞒过他?他们还没动手,李世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几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下了大狱。
李泰一看,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立刻跑到李世民面前献殷勤,又是安慰痛心疾首的父亲,又是表示,如果自己做了太子,等百年之后就“杀子传弟”。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李世民动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心思。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泰胜券在握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的李治出招了。
一日,李治突然跑到李世民的书房,泣不成声地说道:“父皇,你可要替孩儿做主呀。李泰哥哥他欺负孩儿,孩儿现在好怕。”
如果换作其他皇子这么说,李世民不给对方开口的机会,就直接训斥一番了。但是李治不一样,这个孩子打小就懂事。论起孝顺,在李世民的一众子女中绝对是第一。
单纯论起感情,李世民对于李治是最深的,他深知这个孩子十分纯孝。这不是因为一两件事情,而是十几年下来,一桩桩一件件事情所打下的基础。
李世民问道:“多大的人了,就知道哭鼻子,你说说看,你哥怎么欺负你了?”
“父皇,孩儿之前不是和李元昌叔叔关系不错嘛。前阵子,李元昌叔叔跟着大哥胡闹,被治罪了。李泰哥哥拿此事说事,说我也参与其中。他要我老实点,不要打皇位的主意,否则就请奏父皇,将我一并治罪。”李治哭啼啼地说道。
李治这看似小孩子告状的行为,将李泰的野心暴露在了李世民的面前。这时李世民也想起李承乾当初的话来,李承乾被下狱后,曾说“这一切都是李泰所逼的,我若不兵谏,太子之位必将被李泰所夺。”
李世民开始动摇了:莫非李泰并非太子的最佳人选?
后来李世民召见褚遂良,谈起李泰。褚遂良一语惊醒梦中人:“陛下,魏王说百年之后‘杀子传弟’,臣觉得不可信。将心比心,换作是您,会处死儿子,反而将皇位传给弟弟吗?难道弟弟比儿子还亲近?”
李世民这才意识到,李泰此前的种种表现,都是演戏罢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等功臣也趁机进谏,认为李治纯孝仁德,最适合立为太子。很显然,这些人早就和李治有联系,他们是支持李治的。
在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李治被立为太子,并顺利继位。
武则天,只是李治用来对付功臣的棋子长孙无忌等人之所以支持李治,就是觉得李治仁厚、胆小,这样便于他们掌控朝政。
可惜他们都看走眼了,李治这人的胆子一点也不小。李世民还在世的时候,李治就和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好上了。
继位后没几年,李治就大大方方地将武则天纳入后宫。
不可否认,李治对于武则天那是有真感情的。但是仅仅如此,不值得李治为武则天做这么多。
事实上,李治早已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这群功臣不满了。这群人仗着过往的功绩,根本不把李治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李治被他们驳了面子,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治可是一个很有野心和理想的皇帝,他不愿意这样受制于人。可惜此时朝臣势大,他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来对抗,而武则天便是最适合的棋子了。
首先,武则天母亲的娘家乃是弘农杨氏,杨氏在朝堂上势力颇大。
其次,武则天性格比较像男子。当初李世民让她驯服一匹烈马,武则天竟然提出用武力让烈马臣服,如果不臣服,干脆杀了得了。
再次,武则天的一切权力源自李治。她无法威胁到李治的地位。
最后,让武则天与功臣相争。赢了,最终得到好处的是李治,输了,直接让武则天背锅就好了。李治是没有任何风险的。
李治运气不错,武则天很有手段,最终击败了功臣,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被贬官外放后,李治彻底掌控了朝堂。
白江口之战,让日本第一次知道了害怕,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绩前面提到过,李治是个很有野心和理想的皇帝。因此,他在真正执掌朝政后,便开始频频用兵。
隋末唐初的历史上,有一个地方是绝对绕不开的,那便是朝鲜半岛。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唐太宗也曾经亲征高句丽,可惜都未能成功。
杨广更是因为此事而丢掉了江山。
这两位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低,他们没能做到的事情,李治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多。
当时的朝鲜半岛上,存在着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高句丽实力最强,不然也不可能击退杨广和李世民的大军。百济是高句丽的跟班。实力最弱的新罗则是唐朝的藩属。
在李治继位不久后,新罗便派来使者求援。原来,高句丽联合百济三番两次出兵新罗,新罗危在旦夕。不得不向自己的“大哥”求援。
李治正好需要一场大战来立威,于是果断下旨,派遣左武卫将军苏定方率领大军征讨高句丽和百济。
由于高句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于是唐朝君臣决定先剪除其羽翼,解决掉百济。
在唐朝大军面前,百济的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百济国君无奈之下,竟然派人向倭国求援。这倭国,也就是古代日本的称呼。
倭国因为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因此和百济长期有贸易往来。在百济国君许一一大笔好处后,倭国出兵了。
有人会问了,区区倭国,哪里来的胆子,挑战庞大的唐帝国?倭国君臣也不傻,他们只负责对付唐朝海军。倭国由于是个岛国,因此海军强盛。倭国海军在当时不说世界第一吧,说是亚洲第一不为过的。
唐朝由于是个内陆国家,并不是很重视海军。按照倭国君臣的设想,胜利是毫无悬念的。
结果,当双方海军一交手,倭国人后悔了。他们的船虽然机动性不错,但是个头太小了。而唐朝正因为水战不在行,于是全部用的是巨舰。
唐朝海军仗着船坚炮利,直接横冲直闯,再配合远程武器,把倭国海军全灭。接着,水陆并进,先后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
倭国人这才知道自己踢到钢板上了,急忙遣使求和。此后,倭国,或者说日本,频频派遣“遣唐使”向唐朝这个老师学习。倭国彻底成了唐朝的小迷弟,对大哥那叫一个恭顺。
此战,唐朝最大的战绩不是全灭倭国海军,而是消灭了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这可是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未能做到的事情。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看到这里,谁还会觉得李治无能?
用兵西域,直接影响了西方历史西域,一直都是中原国家的重要贸易通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是途经西域。谁掌握了西域,就等于掌握了东西方贸易的话语权,因此从汉朝开始,中原国家就很重视西域的经营。
唐高宗时期,唐军的主要目标便是西域的突厥,
双方的争斗互有胜负,不过整体来说,唐军胜多败少。突厥人被打怕了,表示愿意臣服唐朝。李治非常大度,允许突厥人入朝为官,为唐朝效力。这样的胸襟与气魄,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也就只有唐高宗李治能做到了。
当然,并非所有突厥人愿意臣服。马背上的男儿,还是有自己的自尊的。一些突厥人见打不赢唐朝,干脆选择了西迁,通过西亚进入欧洲。在欧洲人眼里,这些突厥人与天灾无异,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后来,突厥人的后裔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成功灭亡了东罗马帝国,此乃足以影响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
谁能想到,这一切追根溯源,都是唐高宗李治导致的。他们更想不到,他们畏之如虎的突厥人,只不过是唐朝的手下败将罢了。
为此,外国史书评价唐高宗李治,说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唐朝的强盛。令西方诸国心惊胆战。
李治为何存在感稀薄?那么问题来了,在历史上有着如此多惊艳表现的唐高宗李治,为何到了后来存在感十分稀薄呢?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光环太强了。
李治正好处在这两位强人中间,这两位的存在感过于强烈,以至于李治显得黯淡无光了。
换句话说,不是李治能力不强,而是另外两位能力太强。所谓强弱,本来就是对比出来的,李治放在其他朝代,那也是一代名君了。至少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完全不输汉武帝。
其二,武则天有意为之。
武则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女皇,很重要的一点是她嫁给了李治。要不是李治后来身体出了状况,武则天根本没机会执掌朝政。
后来武则天动了将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想法,那么弱化李治的功绩乃至存在感就是必然的。
这样,才能将她谋朝篡位的行为变成“李氏无德,武氏代之”。
要不是后来李唐宗室重新夺回朝堂大权,指不定武则天还要怎么黑李治呢。
从各方面来说,李治都是一位有为之君。无论是心计、手段,李治都是一等一的。可惜他身体有恙,太子又年幼,他不得不依靠武则天来控制朝堂,这才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
但是话说回来,李治不去依靠武则天,难道去依靠那些大臣?那群人还不如武则天可靠,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李治已经做得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