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灭亡后,司马氏一族注定了悲惨的命运。面对刘裕的屠杀行动,司马氏家族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然而,在这场浩劫中,有个别幸存者侥幸逃过一劫,他们成为了承载历史记忆的见证者,诉说着那段曾经辉煌而又蒙尘的时代。他们的存在,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司马氏一族结局的密林,让我们了解历史的轨迹与曲折。这些残存的声音,如同遥远的回音,悄悄地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故事永不止息。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政权,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夺帝位,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氏一族由此进入一个全新时代,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主宰。
然而,司马炎在位期间,做了几件贻害子孙的事情,为西晋王朝的灭亡,乃至中华民族的大浩劫埋下了伏笔。比如说,司马炎开历史倒车,实施分封制,让司马氏子孙成为手握重兵的诸侯王。
再比如说,司马炎确立了门阀制度,让阶级固化更加严重,地主阶级的特权不断加剧,反过来压迫底层百姓,社会矛盾被极大激发。
又比如说,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负责任地将傻儿子司马衷立为继承人,还为他找了个悍妇老婆贾南风。
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炎种下的祸根,很快就凸显出来,在贾南风的搅动下,引发了持续七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严重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所谓八王之乱,说到底就是司马师诸王为了争夺权势而爆发的战争,可见司马氏一族内部并不团结。
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司马懿到司马炎这祖孙三代人,用卑劣的手段夺取曹魏政权,让子孙们有样学样,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内斗。
而在八王之乱期间,内迁的胡人趁机摆脱了西晋的控制,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期间,胡人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屠戮百姓,还两次俘虏西晋皇帝,仅仅只花了十几年时间,就灭亡了东晋,这是汉人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
受到胡人南下的影响,大量北方汉人(主要是士族为主)被迫迁移到南方,即衣冠南渡,以司马睿为首的士族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历史进入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建立后,在长江一带建立了牢固的防线,让胡人无法逾越;加之胡人之间争斗不断,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无法顾及东晋,东晋因此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作为一个只拥有半壁江山的政权,东晋统治者一直没有放弃收复北方疆土,为此发起了数次北伐,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东晋中后期,就选择躺平了,不再那么热衷于北伐了,而是再次陷入内斗,具体而言就是四大家族之间的斗争,以及四大家族与司马氏一族之间的斗争。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东晋是依靠士族的支持建立的,而士族之中实力最强大的有四个,即王氏家族、谢氏家族、桓氏家族和庾氏家族。
从东晋建立那一刻起,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说的是司马氏一族其实是与王氏家族一起拥有天下的。
王氏家族之后,谢氏家族、桓氏家族和庾氏家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这四大家族垄断了东晋王朝的政权,达到了可以动摇司马氏一族统治地位的地步,而司马氏一族在多数时候又是无力反抗的。
不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四大家族相互之间,四大家族与司马氏一族之间,是达成了政治平衡的,因此相安无事。
但是,到了东晋后期,随着士族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司马氏一族的没落,这种政治平衡就被打破了。
东晋时期的士族究竟有多强大?
由于门阀制度的不断深化,士族掌握了东晋的绝大多数土地和财富,以四大家族为首,因为他们还掌握了政治和军事。
随着士族力量的不断扩大,四大家族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因此加剧,继而爆发了内斗,而这种内斗造成的影响,往往被转嫁到了百姓头上,这就加剧了阶级之间的矛盾。
东晋末年,由于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苦,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农民起义,即孙恩、卢循起义。
这场起义扯下了东晋最后的遮羞布,阶级之间的矛盾被迅速引爆,几十万农民加入到起义军当中,发起了对东晋王朝的反抗。
为了平定起义,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吹响了战争的号角,而在战争的过程中,一个叫做刘裕的人逐渐崛起。刘裕,是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后人,其家族在两汉时期是大士族,但自衣冠南渡之后,就沦为次等士族或者寒族了。
刘裕年轻的时候,他的家庭不怎么富裕,因为没有钱养活个更多孩子,他的父亲甚至将其抛弃,后来他是被乳母抚养长大的。
刘裕长大之后,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伟,“雄杰有大度”,不拘小节,但因为家境贫寒,只能从事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等工作,而且读书很少,只能勉强识字。
399年,孙恩、卢循起义,刘裕为了建功立业,就参军成为了前将军刘牢之的部下。
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的过程中,刘裕身先士卒,建立了不少功勋,后来他还杀掉孙恩,成为了平定起义的最大功臣之一。
不过,孙恩、卢循起义虽然被平定了,但东晋也因此大伤元气,盘踞在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的桓玄看到了机会,竟然出兵攻打京城,夺取了东晋政权。
桓玄所处的桓氏家族,是四大家族当中最后一个掌权的,在此之前没有哪个家族敢篡夺东晋政权,因为这会招致其他家族的合力打击。
可以说,桓玄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但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给予桓玄惩罚的不是四大家族中的其他三个,而是出自底层的小人物刘裕。
桓玄篡夺东晋政权,建立桓楚政权之后,开始拉拢北府军,而刘裕正是北府军的将领。
那时候,刘裕在北府军中威望很高,但他对桓玄却很不喜欢,而桓玄也不是真心拉拢他,而是准备伺机铲除北府军,从而消除隐患(北府军不是桓玄的嫡系军队)。
刘裕及时察觉了桓玄的阴谋,于是表面上装作对桓玄臣服,私底下却拉拢北府军将领。
404年,刘裕利用一次外出狩猎的机会,发起了对桓玄的反叛,很快他就消灭了腐朽不堪的以桓玄为首的士族阶层,夺取了东晋政权。
之后,刘裕大肆铲除异己,尤其是四大家族当中的掌权派,被他一一赶出朝堂,他也由此架空了晋安帝。
那时候,司马氏诸王分散在各地,掌握了东晋一半以上的土地的军队,刘裕很聪明地没有选择让晋安帝禅位给自己,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站稳脚跟之后,刘裕就发起了对司马氏诸王的讨伐,而这也得到了百姓的极大拥护。
长久以来,司马氏虽然作为东晋的统治者,却无法保障底层百姓的利益,而无论是南迁的汉人也好,还是南方原有的百姓也罢,都是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受害者,因此都不支持司马氏。
即便是士族阶层,也因为与司马氏同盟的瓦解,而选择明哲保身,他们坐享金山银山,既不关心百姓的死活,也不参与统治阶层的斗争,而是闭门在家,等着命运的安排。
当时,司马氏诸王中实力最强的,集中在荆州、扬州和江州等地,拥有全国一半的兵力,刘裕认为只要得到这几个地方,司马氏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据了。
412年,刘裕发起了对荆州、扬州、江州和豫州等地的讨伐,司马氏诸王早就腐败不堪,很快就被刘裕击败。
在得到荆州等地之后,刘裕又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在平定全国的同时,也铲除了司马氏一族当中的所有当权派,司马氏的末日即将到来。
为了取代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刘裕决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威望,而最好的方式无疑是发动对外战争,收复西晋的失地。
为此,刘裕先后消灭了南燕、谯蜀、仇池等小国,之后又发起北伐,消灭了后秦。
自从东晋建立以来,还没有人能够像刘裕一样取得如此大的功绩,他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收复的国土面积,都是诸将当中排在第一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裕的威望也与日俱增,而他在军事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他在政治上的建树也同样让百姓感到欢欣鼓舞。
前文提到过,刘裕是出自寒门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来的,实际上他年轻时就对门阀制度相当反感,因为百姓深受其害,寒门子弟也得不到上升的渠道。
为了改变这一格局,刘裕在执政之后发起了官职改革,逐渐消灭了门阀制度,他用寒门子弟取代士族作为高官,又实施土地改革,将土地还给了底层百姓。
因为这一缘故,刘裕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支持,司马氏从根本上成为了附庸,没有人对司马师抱有同情心,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眼看时机成熟了,刘裕便在418年的时候称宋公,并受九锡殊礼,之后他杀掉晋安帝,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
419年,刘裕称宋王,第二年他就杀掉了司马德文,然后登基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或者叫做南朝宋,南北朝由此开始。
刘裕称帝之后,为了进一步凝聚人心,发起了对司马氏一族的屠杀,那司马氏一族最终结局如何呢?从司马懿开始,到东晋灭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司马氏一族已经繁衍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这些人作为统治阶层,垄断了社会大量财富。
司马氏一族在东晋末年有多少人,具体数字已经没法统计了,但根据一些学者推断,少说应该有十万人,这是一个汉朝作为参考得来的数字。
我认为,司马氏一族的人数应该不止十万人,因为跟其他朝代的皇室相比,司马氏一族显得更加贪婪,生育能力也更强。
司马氏一族人数多也就罢了,却大多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没有抵御住胡人的进攻,也没有收复北方土地,最后连偏安一隅的南方也丢掉了。
刘裕建立刘宋政权之后,深感司马氏一族把国家害得不浅,不得人心,于是发起了对司马氏一族的屠杀。
当然了,首先遭殃的是司马氏一族当中的上层人物,这些人几乎被屠杀殆尽,而司马氏一族中下层的漏网之鱼也是很多的。
原来,当刘裕将给屠刀对准司马氏一族之后,许多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族人,很明智地选择了明哲保身,他们或伺机逃往北方,或在南方改名换姓,隐居起来了。
有人可能要问了,北方不是被胡人占领的吗,司马氏一族为何要去北方呢?
事实上,在东晋不断发展的同时,北方也在发生着巨变,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战争之后,北方逐渐趋于统一。
到刘裕建立刘宋政权的时候,北方也已经由北魏统一了,北魏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却是个十分重视汉文化的政权,对汉人抱有极大好感,还重用汉人实施了许多汉化政策。
北魏为了对抗宋刘,除了在军事上采取措施之外,在政治上也是动作不断的,而吸引南方人口来北方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氏一族作为东晋的统治阶层,正是北魏想要利用的势力,因此大量司马氏族人携家带口来到北方,在北方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比如说,东晋灭亡之后,光是逃到北方的司马氏一族当中的名人就有十六人之多,例如司马休之和司马楚之,等等,这些人不但被北方政权接纳,还成为了高官或者将领,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
而后来在北魏与刘宋的战争当中,就经常出现司马氏族人的身影,比如司马楚之,他就曾率军大破宋军,而他在镇守边境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没有让刘宋占到半点便宜,他也是投靠北魏的司马氏族人当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而那些留在南方的司马氏族人,则将司马姓改成了其他姓氏,比如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只有极少数人保留着司马姓。
在改名换姓之后,这些司马氏族人就要过了大屠杀,过上了平稳的生活,但他们也永久失去了特权身份,绝大多数人成为了社会最底层人物。
我举个例子来说,当时司马氏的一个分支来到了山东,改姓为冯,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而司马氏跑得最远的一个分支,则来到了贵州六盘水,定居在司寨村,千百年来这个村子都保留着一个习俗,就是集资为先祖坟墓竖碑,从而庇护家族香火不断、人丁兴旺。
也就是说,刘裕灭掉东晋之后,杀掉的大多只是皇室成员,以及司马氏一族的上层人物,绝大多数中下层人物都逃过了屠杀,他们或逃往北方,或在南方隐姓埋名,最终活了下来。
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认为以司马氏为首的东西晋王朝,对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评价也不太好。
而司马氏一族的最后下场,其实也怪不得别人,而是自己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