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父子对,谁的下场最惨?

三国历史中,不乏英勇的名将,他们以父子之亲融为一体,共同书写了传世佳话。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一些名将父子却经历了悲惨的下场。谁的下场最惨?或许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个体的痛楚与无奈。然而,无论是刘备与刘禅、曹操与曹丕,还是孙坚与孙策,他们在家族传承、政治变局中所承受的命运沉重而矛盾,可以成为一部不朽的家族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三国名将父子对,谁的下场最惨?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出什么事都能互相帮衬一把。这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表现的更为明显。

就像忠烈杨家将的故事令人感动,万家传颂一样,三国时期也有很多父子一同上阵杀敌的例子。

但是其中有5对父子,他们各个都是名将,下场和结局却都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还十分凄惨悲壮,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

关羽和关平

最典型的就是关羽和关平父子,有人在这时候就要提出质疑了,关平不是关羽收养的义子吗?怎么能算在其中?

能问出这样问题的,肯定是熟读《三国演义》,却对正史毫无了解的朋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丰情节,做了一些艺术加工,将关平变为了关定之子,然后安排了关羽在千里走单骑的过程中与其相遇,顺便收了关平做义子。

但是在《三国志》与《华阳国志》的记载中,都没有这个说法,只称为“羽子平”,所以人家关平就是关羽的亲儿子。

史书中也没有关平出生年月的记载,只是根据分析,后世学者认为关平应该生于公元200年后,所以在220年败走麦城时,关平应该还不满20岁。

公元219年,关羽领着关平和荆州之兵,北上攻魏,发动了襄樊之战,开局的时候还挺顺利,水淹七军不仅大败魏军,还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

但是曹操随即派大军前往支援,战局变得僵持不下,就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孙权开始变得不安分了。

因为孙权曾经派人到荆州,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但是,一直看不起东吴的关羽不仅直接回绝了来使,还大声辱骂孙权,这就使得原本表面合作的联盟出现的裂隙。

根据《典略》的记载,当时关羽将久攻樊城不下归罪于孙权援兵来的太慢,又破口大骂:“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意思是:你小子竟然敢这样做!要是我攻破了樊城,回头就把你消灭掉!这话说的就太不地道了,好歹也是盟友,你直接就说早晚要消灭对方,这不是故意挑事嘛。

所以孙权再也忍不住了,一边给关羽写信假装道歉,一边传播谣言诈降南郡,并派吕蒙偷袭荆州。

关羽得到消息后,只好立即撤退,但是面对曹孙两家的前后夹击,蜀军兵败如山倒,关羽无奈退守麦城。

久困之下也是死,不如尝试突围,220年1月下旬,关羽和关平领着十几个人成功跑了出来,但是到了临沮的时候,被马忠埋伏,关羽和关平双双被害,武圣就此陨落。

而临沮距离益州,只剩下了不足20里的路程,怎能不令人唏嘘。

夏侯尚和夏侯玄

曹魏阵营中,实力和话语权最大的自然是曹操的本家,再往下就要数夏侯家族了,夏侯惇、夏侯渊都是世之猛将,但是对于夏侯尚可能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也是曹操手下的一位将领,虽然名气不大,但也算大大小小各种战斗都参加过。

在征讨袁绍,平定益州之后,还跟随曹彰远征乌桓,夏侯尚因多次立功累迁黄门侍郎,曹操病逝,还是由夏侯尚持节一路护送灵柩。

曹丕称帝后,夏侯尚依旧功劳卓著,攻取蜀国上庸,击退东吴诸葛瑾,最后虽然被封为了陵乡侯,却因为一件事落得了凄惨下场。

原来,夏侯尚的正室夫人是曹真的女儿,但是他却更宠爱另外一位小妾,这就让曹家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

曹丕于是就悄悄派人将那个小妾杀死,夏侯尚听说后,痛哭流涕,整个人的精神都变得恍恍惚惚,不久之后便抑郁而终了。

夏侯尚一死,他的儿子夏侯玄就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夏侯玄年少成名,非常有才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被当时称为“四聪”之一。

到了魏少帝曹芳继位的时候,司马家族已经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堂,曹氏的心腹越来越少,夏侯玄一个文人,被任命为了中护军,主要负责皇室的安保工作。

虽然夏侯玄也想成就一番功名,但是毕竟术业有专攻,夏侯玄擅长的是搞学术,军事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公元244年,他与曹爽共同组织了骆谷之役,想要攻打蜀汉,结果六七万魏军遭到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大败而归,夏侯玄的声望自此一落千丈。

但是他要把司马家族消灭的想法从未减弱,公元254年,夏侯玄又和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大将军司马师。

结果事情败漏,夏侯玄被诛三族,身死时年仅46岁,玄学创始人就此陨落。

孙坚和孙策

誉为“江东猛虎”的孙坚,和儿子“小霸王”孙策,共同为东吴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同为当世英雄的父子二人,却有着相同的命运悲剧。

孙坚一家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或许是承袭了祖先的优秀血脉,孙坚从小就喜欢练武,并且以强壮威猛闻名十里八乡。

成为吴郡司马后,孙坚就开始招募乡勇,积极参与平定各地的叛乱,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孙坚带兵第一个攻入对方大本营宛城。

后来董卓专权,依旧是孙坚第一个攻下洛阳,并且还得到了传国玉玺,但是就在讨董局势大好的时候,各路诸侯已经开始勾心斗角,互相开始谋划着怎么样让自己多分点地盘。

只有孙坚的部队,因为能征善战,次次都是充当前锋,打的都是大仗、恶仗,结果还成为了联军中,唯一一支多次正面对抗董卓大军,并且取得胜利的队伍。

其他诸侯见孙坚功劳如此大,就故意不派兵支援,也不接济粮草,使得讨董还没完全胜利,就草草结束。

孙坚是在袁术阵营,有这么一直虎狼之师,不用岂不是太亏了?于是袁术就派孙坚前去攻打荆州刘表,结果孙坚在乘胜追击的途中,被黄祖手下放的冷箭不幸射死。

孙坚死后,儿子孙策不愿久居人下,就向袁术提出,想要带领人马去为父亲报仇,但袁术鬼精鬼精的,才不愿意把孙坚旧部交给孙策,这一群江东猛将要是自立出去,早晚又是祸患。

不过随着孙策的功劳和声望越来越大,袁术也不禁被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还表示过:“要是我也有孙策这样的儿子就好了。”

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跟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出一辙,这也可以看出江东孙氏一家,都是少年英雄,家教应该非常好。

但可惜的是,公元200年,孙策正策马在林间打猎的时候,受到许贡门人的刺杀,猝不及防中,孙策被暗箭射中面门,即使是这样,他还凭借自己的实力干掉一名刺客。

孙策被救回不久后,就因为伤势过重离开了人世,年仅26岁。孙坚孙策父子都因为意外,不得不怀着未竟之志闭上了双眼,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同样年幼的孙权,替他们实现了梦想。

诸葛亮和诸葛瞻

这对父子的结局就更显得悲壮了,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儿子诸葛瞻虽然骄纵,却也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诸葛亮的一生,就不用详细介绍了,即使是一个小学生,也能将他的故事讲出个一二三来。但对于诸葛瞻,熟悉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诸葛瞻出生于227年,他出生时,诸葛亮已经47岁了,中年得子,可谓人生一大幸事,所以诸葛亮对儿子的成长十分关注和担心。

在他和兄长诸葛瑾写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诸葛瞻今年已经8岁了,聪明伶俐,叫人十分喜爱,但是生在这个乱世,他无法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过早的成熟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也是在这一年,或许是诸葛亮感觉到了自己命不久矣,他在去世前,还为儿子留下了一封《诫子书》,其中的勉励和渴望儿子成才的心情溢于言表。

蜀国国内同样也对诸葛瞻有着极高的期望,在诸葛瞻担任侍中的时候,国家每次一发布好的政令,人民就自动联想到诸葛丞相的好儿子,说:“这一定是诸葛瞻大人提出来的。”

一个人被捧得越高,往往也会摔得更惨。诸葛瞻见姜维掌握兵权,多次攻魏,就认为他穷兵黩武,是国家大害,于是就多次上书,想让后主制衡姜维,削弱他的兵权。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出奇兵,从景谷道攻入,兵锋直指蜀汉心脏成都。当时姜维在正面御敌,无暇回援。

诸葛瞻就和黄权之子黄崇共同领兵前去阻挡,黄崇在途中多次劝说诸葛瞻,要抓紧时间占据有利地形,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区。

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魏军长驱直入,蜀军被迫退守绵竹。

这是最后的关头了,诸葛瞻决定以死报国,与邓艾决战,开战前,他还悲愤的说:“我在朝廷上不能制衡宦官黄皓,在外不能制约姜维,领兵又不能得胜,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最终,诸葛瞻和黄崇皆战死阵中,与诸葛瞻共同出征的儿子诸葛尚,见父亲战死,也冲入阵中,以死明志。

后来有诗赞颂诸葛一家:“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结语

这些父子名将,无不都是为国为民的英雄好汉,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鲜血,回答了如何“忠义两全”的难题。

父子同袍,名垂青史,固然光照千秋;鞠躬尽瘁,壮烈收场,依旧令人慨然长叹,怅然若失。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