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分析主要原因三点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变法过程中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遭到了官员、地方豪强等势力的强烈反对。其次,变法政策过于激进,给民众带来巨大负担,导致社会动荡。最后,王安石的强行推行政策,忽视了实际情况和民意需求,使得变法背离了初衷,最终以失败告终。

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逝世。作为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改革,被梁启超称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在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下,王安石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变法失败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揭晓。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分析主要原因三点固执急躁的改革家

虽然王安石身居高位(副宰相),但是他的情商却低,处理不好和同僚之间的关系。同朝为官的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性格固执,无法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王安石经常得罪人,不能在表面上和大家和睦相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直接影响变法改革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刚做官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性格。当时王安石和司马光还在群牧司担任判官的时候,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包拯。

一次,包大人请他们吃饭喝酒。司马光平时并不爱喝酒,但是为了应酬,还是和上司喝个痛快。但是王安石在席间却杯酒不沾,让周围宾客感到疑惑,同时也让包拯下不来台。

其实王安石在年轻的时候,他的性格就这样养成了。在他22岁时,他写道:君子不应该屈从于潮流,应该像孟子一样,遵从坚持儒家正统。他还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思想和风气的问题。

在历史上性格固执,怪异的人并不少。他们或许是自视清高的文人;或许是有一技之长的怪才。他们都不会成为政治家,因为政治家的性格绝对不会如此,但是王安石却是这样。

变法遭众人反对

在王安石变法之初,面对反对者,他并没有分析他们的诉求和原因。而是一味地排斥和打压。比如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一大帮人,其中有一些还是他的朋友。因为提了不同的意见或者反对他的变法内容。都被他或多或少地排挤,打压,被宋神宗罢免,贬官。同时奸臣又趁机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各怀鬼胎,为了私利,引发朝廷内乱。

变法实际操作上他又急于求成。新法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急于推行。反而扰乱了民生,破坏了市场,引发了许多的混乱。

比如说青苗法。该项措施过于简单,并且带有了强制性。对有借贷需求的农户来讲,这些变相地增加了税收负担。

市易法后面打击了大商人,兼并了商户,但同样的也损害了中小商人的利益,同时由于市易部门权力过大,更容易操纵市场,变相地加重了市场的负担。

王安石认为他在地方当官执行变法政策效果很好,现在变法出了问题那一定是下属官员执行不到位。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王安石变法政策的问题。他在与群臣商议制度政策问题的时候,非常容易对别人发怒。这使得大家都对他心生厌烦。

权高盖主

如果王安石只是和群臣们在争夺变法的话语权,那他好歹还是为了天下。但是面对神宗皇帝,他竟然也开始大肆揽权,竟然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宋神宗是王安石最大的靠山,也是他最开始直接支持他的变法。所以王安石才能在朝中的排除异己而不遭报复,宋神宗甚至称呼王安石为师臣,把他当兄长一样看待。

但是王安石在一步步大权独揽下,在改革不听意见的做法下,神宗对他愈发不满。但是王安石却和神宗强调,皇帝只应该关注大方向,而不应该去过问实际的事务。后来神宗没有满足他的一些变法要求,他就以辞职相要挟。

宋神宗

后来王安石甚至触动了枢密院和中书省这两个皇帝的权力禁区,君臣关系逐渐走向破裂。

变法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王安石变法损害的是庞大的权贵和自身阶级的利益。同时他又没有处理好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没有支持者,尽管王安石变法有明确的主张和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东西依然有很多不现实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修改和商量。但是王安石却不愿意听从其他人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

由于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和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也注定了这场变法。以失败告终。

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为王安石变法画上了最后的句号。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并启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被全部废掉,史称“元佑更化”。

令人可叹的是从熙宁变法到靖康之难只有区区五六十年,变法非但没有打开北宋的困难局面,而随着而来的党争也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宋徽宗的乱政和亡国。

最终王安石身为局中人,不知他可曾料到这样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对现在的中国社会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在咱们国家正进入改革的深水区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是咖啡,在书中可以找到所有的答案!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