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季札是鲁国的贵族,也是一位睿智和有远见的政治家。季札在位期间,使鲁国从一片混乱和贫困之中走向了繁荣和安定。他注重民生,推行改革,使得社会秩序井然,经济繁荣发展。季札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非凡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一代英雄。他的政绩和智慧为后人所称道,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他不仅是孔子的老师,同时也是孔子最为仰慕的贤人。
吴王寿梦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夷昧和季札。在四个儿子当中,就属季札最为贤能,所以吴王本想立他为太子,但是季札却不给自己亲爹面子,坚持不肯接受。后来寿梦死后,诸樊继位。诸樊自知自己的才能和声望都远比不上自己的弟弟季札,想将王位让给季札。可是季札连自己亲爹的面子都不给了,又怎么会给哥哥面子呢?仍然坚持不接受。他说:“曹宣公死后,曹国的人民觉得继位的君主不够厚道,想通过民主投票选举子臧为国君。但是子臧为了成全曹君,就离开了曹国。我季札虽然不才,但也愿意效仿子臧的做法。”
然而季札的声望太高,吴国全国上下一致推举他,眼看无法推辞,季札干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以此表示自己宁可当农民也不愿意当国家主席的心意,大家这才作罢。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诸樊虽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继位为吴王,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将王位让给季札的愿望却一直没有放弃,所以,在诸樊即将病死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很神奇的决定。
虽然中国历史上的国君曾经立过无数的遗嘱,但是这一个,我认为是最完美的。
诸樊说:“我死了以后,让余祭继位,等余祭死了,再传位给夷昧,夷昧死了以后,再传给季札。我就不信他还不接受!”瞧瞧,不就一个王位嘛,至于让到这份儿上嘛?差不多就得了。再说了,你怎么就对季札的寿命那么有信心呢?而且,诸樊在这个时候说这种话,也不怕余祭和夷昧哥儿俩渗得慌。
不管怎么说,国君的遗嘱就这么立下了,哥俩可也真就照办了。最神奇的是,哥俩还真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配合,余祭和夷昧分别只当了十七年和四年的国君就纷纷义无反顾地撒手而去。我估计夷昧临死前还在想着:“艾玛,可算完成任务了,终于可以传位给季札了。”
可季札这小子和王位有仇,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他他……居然又跑了。
一个爹加三个哥的性命,都没能让他改变主意,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一样米养百样人,同一件东西,有人弃之如敝屣,有人却趋之若骛。
季札跑了以后,吴国大臣们只好拥立夷昧的儿子公子僚为王。然而,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不乐意了,他认为,我老爹诸樊是最先被立为王的,我爹死了之后之所以没有传位给我,只是为了将王位让给季札,所以才让你们玩儿王位接力,既然季札不肯为王,那么王位自然应该再传回给我。哪有你们这样的,传出去就不传回来了,你以为击鼓传花哪?
于是他雇了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刺客专诸,找了个机会刺杀了吴王僚,夺回了王位。
你瞧瞧,季札和公子光,同样是吴国的公子,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捏?季札几度辞让王位,成就了他个人的贤名,但却间接害死了吴王僚,引发了一场剧烈的政变,可见好心不一定会办好事。
吴国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季札这才匆匆从晋国赶回来,但是等他赶到的时候,吴国的大局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所以他说:“只要先君的祭祀还在,人民也有了新的国君,那也就是我的国君,我又能怪谁呢?我只能哀悼死者,事奉生者,听从新的国君,这才是先人的做法。”他到吴王僚的坟前大哭一场,然后回去等待新君的任命。
由于季札杰出的外交才能,他经常代表吴国出使各诸候国。
有一次,他出使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很喜欢他身上佩戴的宝剑,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看在眼里,当下已经决定要把剑送给徐君。但由于后面还有出使的任务,身上不佩剑是不行的,所以他虽然没有说,但心里已经打定主意等出使回来后就把剑送给徐君。没想到等他回来后,徐君已经病死了。于是他来到徐君的墓前,解下宝剑,挂在坟前的树上。
随从不解,问他:“你这到底是要闹哪样?徐君已经死了,你这剑还要送给谁呢?”
季札回答说:“话不是这样说的,当时我的心里已经决定要把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意呢?”
尽管季子在徐君的墓前说的那句:“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透着股浓浓的基情,怎么听怎么像一语双关的意思,但却丝毫不妨碍季札这一“挂剑悬陵”的举动被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的封地在延陵,所以人称“延陵季子”,徐国人感念季札重义重信的品格,以这样的歌声来赞颂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