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墨子这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原来竟是同族同姓的关系!他们分别开创了儒家和墨家两大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强调仁义礼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和平相处。两位思想家虽然追求的理想不同,但却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的杰出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和墨子,这俩人确实有亲戚关系!而且如果严格按照先秦时期的姓氏规则,他们确实都姓子。
这件事虽然听起来很离奇,但确实是真的。
简单来说,这两位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都是商朝王族的后人。当年在商朝的时候,子是国姓。
这段离奇的亲戚关系,我们其实还得从‘子’这个姓说起。
按照史书记载,子这个姓,最初出现在大禹治水之后。
当年大禹带着一群人,辛辛苦苦的治理水患。既然要干活,身边自然得有几个得力的帮手。而在这几个得力的帮手里面,就有一个叫契的男人。
后来,水患平定之后,大家自然也要论功行赏。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还是那位舜帝。而舜帝为了封赏契,不但把商邑这个地方封给了他,而且还给他赐了一个姓,就是这个子姓。
这个契,就是商朝王族的老祖宗,同时也是孔子和墨子的老祖宗。
再后来,契的后人传了十几代之后,实力越来越强。最终,他们家就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如此一来,子就成了商朝的国姓了。
不过,当时的姓名规则,和后世是不太一样的。如果按照现代的姓名规则,商朝的开国国君商汤,应该叫‘子履’。但是显然,后世很少有史书会这么称呼他们。
但这不影响商朝的王,确实一直都姓子。
而到了商朝末年的时候,商纣王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微子启,另一个叫微子衍。商朝灭亡之后,周朝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商朝余部,就把很多商贵族后裔,统一分封到了一个地方,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宋国。
在宋国建立之后,最开始的时候,第一任国君是微子启。正常情况下,宋国后来的国君,都应该是微子启的后人才对。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而且这其中有些东西,史书上记载的并不详细,甚至有空白。
反正最后,微子启去世之后,接班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也就是商纣王的另一个哥哥,微子衍。
从这时候开始,接下来宋国后面的所有国君,就都是微子衍的后人了。而这个微子衍,就是孔子和墨子的共同祖先。
而接下来,宋国国君的位置,大概传了四代之后,传到了宋前湣公的手里。
这个宋前湣公,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弟弟。正常情况下,这个宋前湣公临终之前,应该把国君的位置传给自己大儿子。但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反正最后,他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
然后,他的那个二儿子就不干了。
再之后,老二就出手,干掉了自己的这个叔叔。
在干掉自己叔叔之后,老二曾经提出,要把位置让给老大。毕竟,老大才是大儿子,继承宋国理所当然。但是当时的老大,却有种种考虑,也有可能是怕老二把自己一起收拾了。所以最后,老大退位让贤了,把国君的位置,交给了这个老二来继承。
这个老大,就是孔子的十世祖。而这个老二,后世史书上称之为是‘宋厉公’。他就是后来所有宋国国君,以及墨子的祖先。
因为老大让了国君之位,所以,老二上位之后,也不能太对不起自己大哥。所以后来,老大就被老二奉为宋国的上卿,而且还分到了今天的河南夏邑县一带,作为自己的封地。
但是这个封地,仅仅只传了几代人之后,宋国就发生了内乱。而在那场内乱当中,孔子的六世祖就逃往了鲁国,成了鲁国的大臣。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时候的孔子,会出生在鲁国的原因。
而那个得到国君宝座的老二,他的后人,一直牢牢掌握着宋国国君的位置。此后,又过了两百年的时间。宋国国君的位置,就传到了老二的后人宋桓公的手里。
此时,已经是春秋初期了。
而这位宋桓公,同样有两个特殊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庶长子,叫做目夷。另一个是他的嫡长子,叫做兹普。
从年龄上来看,这位庶长子,是要比那个嫡长子年龄更大一些的。
而这一次,宋国倒是没有再发生兄弟相残的事情,这哥俩感情反倒是不错。那个嫡长子,虽然被立为了太子,但因为觉得自己年龄不够大,所以就想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哥哥。而那个庶长子,听到这件事之后,直接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宋国。
所以最后,这位嫡长子继承了国君的位置,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襄公’。一个有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和楚国打仗的时候,非得等人家全过河之后再打仗的人。
而那个庶长子,在宋襄公即位之后,则是被宋襄公请回了宋国,做了宋国的宰相。此后,老大又开枝散叶,后人越来越多。等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以后,这个庶长子的后人当中,有一个非常旁系的后裔分支,生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墨子。
当然,因为墨子他们家的血缘关系,实在是太远了。所以到墨子那一代,他们家已经彻底没落了。
但同时,墨子确实是宋国国君之后,他和孔子也确实是亲戚。而且相对孔子来说,他和宋国国君的位置,说不定还要更近一点。
所以,历史上的孔子和墨子,彼此之间到底应该怎么称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