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独创的表达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诗歌的抒发,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人情冷暖、民生疾苦。不同于其他两位诗人王维和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中常融入个人情感,直接面对人性中的善恶与欲望,使其作品更具魅力。他的诗歌既富有人情味,又令人感受到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因此被后人尊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之一。
#历史开讲#白居易.唐代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年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在文字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池上》《忆江南.江南好》《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鸟》《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大林寺桃花》等多首。作有3080篇诗文 ,1370条名句。
白居易画像
对酒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
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
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
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
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
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
谁言人最灵,知得不知失。
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
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
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对酒未济卦中休卜命,
参同契里莫劳心。
无如饮此销愁物,
一饷愁消直万金。
对酒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
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
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
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
对酒五首【其一】
巧拙贤愚相是非,
何如一醉尽忘机。
君知天地中宽窄,
雕鄂鸾凤各自飞。
【其二】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其三】
丹砂见火去无迹,
白发泥人来不休。
赖有酒仙相暖热,
松乔醉即到前头。
【其四】
百岁无多时壮健,
一暮能几日晴明。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唱阳关第四声。
【其五】
昨日低眉问疾来,
今朝收泪吊人回。
眼前流例君看取,
且遣琵琶送一杯。
【解释】对酒,多指古人酒兴之至作书示怀之意。由白居易兴起,渐而作为一种诗作题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沿用。
后世纪念 白园主词条:白居易墓、白园
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园,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白居易在诗里曾写:“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往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白园的设计已八九分的接近于此了。
白居易墓
白园迎门的是青谷区,夹道两旁是青色的竹子,悬瀑溅出悦耳的水声,荷花池飘送着夏日的清凉。
听伊亭和松风亭模仿唐代的建筑设计,“亭”通“停”,提醒游客停下脚步感受山谷的幽静。时间在山水间是慢的。
听伊亭又叫草亭,因那首妇孺皆知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
墓体区在琵琶峰顶,有墓冢和自然石卧碑等。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纪念。
其中有块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囤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白居易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只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纪念碑白园旁边还增添了一些新的纪念碑石,最醒目的莫过于日本人捐立的两块石碑。
一块立于1995年,落款为4个日本人,上书“樱献”,旁边有一行小字碑文,以诗的语言表达着对诗人的怀念。
白居易纪念碑
另一块碑立于1998年,落款为“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并属了几个人名。
碑文用中文日文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为:“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白居易被日本人作如此评价,恐怕在古诗人中也是独树一帜,对一般游客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可见白居易的世界性影响。
晚年生活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白居易拱谒画像
晚年的白居易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会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白居易石刻像
安逝洛阳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之白居易
文学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传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