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辉煌传: 霍去病—草原上的羽林骑,边疆的少年将领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英雄人物耀眼夺目。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霍去病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少年将领。他作为汉代的名将,曾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被誉为“草原上的羽林骑”。他的勇猛无畏、聪明机智,以及对边疆地区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勇敢的少年将领,在那片壮美边疆上创造的辉煌传奇。

英雄辉煌传: 霍去病—草原上的羽林骑,边疆的少年将领

要不是诗人王维在他的诗里写道“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要不是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里提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恐怕我们都快要忘记他模糊的身影。即使年代久远我们依旧能在千百年后,感受到霍去病三个字带来的滚烫热血,狼烟散去,拨开历史的尘埃,少年英雄风骨犹存。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的家庭。他的外祖母是平阳公主的侍婢卫媪,和平阳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他的舅舅--大将军卫青。而且这个侍婢还有几个孩子: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少儿即霍去病之母三女子夫,子夫的弟弟步广,史书上说他们都是冒姓卫氏,我们其实应该感谢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并为平阳公主家的宽容感到庆幸,因为两位伟大的将军和一位大汉的皇后都是这个侍婢的后代。要是在程朱理学占上风的明清,别说出人头地,就是这几个人能不能活下来还都是一个问题。

霍去病的母亲是私生子,他本人也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生父霍仲孺当过平阳县小吏,因事常到平阳侯家,与其家侍婢卫少儿私通而生下霍去病。后来霍仲孺还家娶妻,生子霍光,遂与少儿断绝往来。霍去病的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位名人。

霍仲孺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作为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了,然而奇迹在后来却降临在这个家庭。

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刚登基,开始推行建元新政,但是这一切却好像离霍去病和他的家族很遥远。他们一家子都生活在平阳公主的府中,姨妈卫子夫是府中歌女,舅是骑奴。霍去病的命运基本上也会和舅舅一样,是平阳侯的家奴。但是在他十八岁时候,他们家族的命运彻底改变了。这一年,霍去病受到汉武帝宠爱当了皇帝的侍中。

作为皇后和大将军的侄子,霍去病是除了皇族子弟以外最受宠信的外戚子弟了。作为汉武帝的侍中,他出任宫禁,侍从汉武帝,深受信任。他虽年少位尊,但精于骑射,为人少言寡语,胆气内藏,敢作敢为。汉武帝想教他兵法,他却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但是少年的梦想一直还在他的心头萦绕,因此他主动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出于对这个外甥的喜爱,或者说是希望少年成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元朔六年(前123年)出击匈奴的时候,让霍去病上了战场,一代少年英雄从此鹰击长空,一段传奇就此展开。

这一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击奴,接受汉武帝诏令;霍去病主动请缨,汉武帝遂封他为嫖姚校尉随军出征,以八百壮士为其部属。

作为大将军的外甥和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本身就是羽林出身,羽林是汉朝的精锐部队,由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组建,为皇帝护卫,羽林即“如羽之疾,如林之多”的意思。此六郡都是在边地,民风彪悍,羽林郎皆善于骑射。霍去病的八百骠骑应该就是这些精锐。

这一年出征匈奴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二月,以合骑侯公孙教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斩首超过千人。第二次是在四月,卫青又率六将军从定襄出击,斩首万余人。但苏建、赵信率所部三千余骑逢匈奴单于所部大军,接战一日,汉军寡不敌众,死伤殆尽,赵信降匈奴。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在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的情况下,带领他的八百骠骑勇士径直抛开大军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少年的心中没有害怕,没有惶恐,有的只是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不顾危险的豪迈。你可以说他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正是这种豪迈使少年成功了

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他在匈奴的腹地袭击了营地,杀死了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2028人。这样的功劳在大军失利的衬托下更加耀眼,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年轻、骁勇,没有经验,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出以盈型奠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毕竟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等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复归匈奴的。霍去病出发时并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上天垂青,战争要超 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战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但是此战对霍去病和整个汉军来说都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对于他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以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此战过后,霍去病横空出世,一位年方十八的少年从此成为称雄大漠的匈奴的克星。

在这次战役中投降匈奴的赵信,献计让单于远走漠北,等汉军远征疲惫,再击破之。单于听从了他的计策,远走漠北,所以两年内在汉朝的东北方没有什么战役。但是在汉朝的西北,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又将掀起一次次的进攻浪潮。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就是霍去病上次初露锋芒的两年后,汉武帝又一次开始了对匈奴的进攻。这次出塞前,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品级与大将军相等。他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攻打匈奴。霍去病果然不负众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这也正是汉武帝希望看到的正规大兵团作战的实例。他希望霍去病在这里能锻炼出自己的军事才能。

结果霍去病大获全胜,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去病终于有机会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一场漂亮的运动战了,在他之前恐怕没有哪一次战役,哪一个将领以这样的大兵团打过这样的大穿插、大迂回战。

霍去病六天中转战五国,长驱直入,高歌猛进。他集中优势兵力在连连攻破河西的五个部落后,避开浑邪、休屠二王的正面防御工事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一千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合短兵与卢侯、折兰二王鏖战于皋兰山下。而皋兰山一役则是双方真正的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拼杀。此战霍去病部毫无取巧之机,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战斗打得异常残酷。虽然最后力斩卢侯、折兰二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已方也损失惨重,一万人的队伍,最后回师时不足三千,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但霍去病顶住了对手反扑的凶猛气焰,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血战到底的决心带领全军前赴后继、奋勇拼杀,真正当得起其冠军侯的称号,

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虎、军无定式,不按常理出牌。在战争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对于其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匈奴人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经此一役,汉军内部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实力,而匈奴也算是真正领教了汉军的悍勇。汉军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威风,此后不再惧怕以少攻多。虽然损失惨重,但经过这次血的洗礼的幸存者会成为抗匈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生死边缘走过一遭又回来的勇士,应该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他们害怕的了。

霍去病的军队从此树立起顽强、勇猛、奋不顾身的军风军威;并形成了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的强悍风格。而霍去病经过此次战役也奠定了其当朝第勇将的地位,并且在军中以无可争议的事实树立起威信。至此,属下臣服,众人钦佩,其统兵的能力已无可置疑。

除了霍去病感到高兴外,另一个感到高兴的就当属汉武帝了,因为笔中县否散画林裁这是一场他久盼的胜利。他要用铁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的大臣,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击溃匈奴,将他们赶出大漠,才能永久解决汉匈边关之争。他感到自己宏图大业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了。至此,朝中保守的、反战的、主和的、冷眼旁观的诸口皆闭,无人再敢说三道四,长途奔袭的战略获得普遍认同。霍去病也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在这次战役后不久,就是在这年夏天,霍去病又一次领军出征。这次进攻中没有卫青的身影,又是四将军出塞,仿佛是卫青初立战功的元光六年的翻版。估计汉武帝是希望霍去病在这次出征中和他的男男卫青一样,能建立功勋,在军中树立起权威。

这次出塞的四位将军中,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教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汉武帝给张骞和李广调拨了一万四千人,从汉武帝的意图来看,这次东北的作战是一次战略牵制,是为了西北的出击,目的是全力打击匈奴在西北的右贤王集团,以达到通西域的战略目的。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公孙敖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人,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也许是老天眷顾着这个英武少年,在每次征战中,他的打法出奇,运气也特别好,精锐力量全部用在了刀刃上,每次不是抄了单于老窝,就是抓到大鱼。就连和他一起出征的舅舅卫青都盖不过他,飞将军李户也是望尘莫及。所有其他将领的好运气似乎全被这个二十岁不到的俊朗少年吸走了,他就像是大漠苍穹里肆意翱翔的雄鹰,洞穿一切,所有风吹草动俱在掌控之中。几次大战之后,奴元气大伤,老窝被抄个稀烂,西北边境几乎再也没有匈奴的残余势力进犯。从此,汉朝控制了河“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西地区。匈奴为此悲歌道: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元狩四年,汉武帝同诸将商议说:“翕侯赵信替奴单于出谋划策,总以为汉朝军队不能越过沙漠,尤其不敢在那儿轻易停留,现在如果派大军出击,势必能大功告成。

这年春天,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先行,数十万步兵和运输物资的部队紧随其后,那些敢于奋战深入的士兵都归霍去病统领。霍去病起初想要从定襄出兵,迎击单于。后来捕到的匈奴俘虏说单于向东而去,朝廷于是就改派霍去病从代郡出兵,派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郎中令李广做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任左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任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任后将军,都隶属卫青统领。大军随即越过沙漠,共五万骑兵,和霍去病约定共同攻打单于。

卫青的军队与单于相遇,连夜追击二百余里,没有追到单于,俘获和斩杀敌兵一万多人,军队到了實颜山的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囤积的粮草以供军队使用。汉军驻留一日后返回,并烧掉了城中剩余的粮草。

正当卫青同单于交战时,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从东路进军,因为迷了路,没能如期同卫青会合。卫青领兵回到大漠以南时,才遇到他们。卫青想派使者回京报告天子,就命令长史根据文书所列罪逃l状审问李广,李广自杀。右将军回京后,交到军法处审判,后来交了赎i金,被贬为平民。卫青此次入塞,总共斩获奴兵一万九千人。

霍去病统率了五万骑兵,车辆辎重和卫青的相同,但没有副将,就任命李敢等为大校担任副将,从代郡、右北平出发一千多里,进攻左贤王的军队,所斩获匈奴的数目远远超过卫青。霍去病此次打败匈奴后,在原被匈奴所占的狼居胥山封神祭天。“封狼居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典故。

当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大军出塞时,根据边塞上的统计,当时官府和私人马匹共十四万匹,当他们返回时,所剩不到三万。朝廷于是增设了大司马的职位,卫青和霍去病都获得大司马的头衔。并明确规定,霍去病的官阶和俸禄同卫青相等。从此,大将军卫青的地位日益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

就在汉武帝准备再次出兵匈奴之际,霍去病却因病离世,年仅二十四岁。这位伟大的少年将军就如流星一样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并封霍去病景桓侯。卫青在十年后去世,其坟冢很像匈奴境内的卢山。两山之中,是牢固的汉室江山。

霍去病好像就是为了打败匈奴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十八岁第一次出塞,十九岁歇了一年,二十岁三出河西,春天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纵横了近四千里,带着一万人冲杀于匈奴各部,回来的路上更是在今兰州城西北郊的皋兰山跟匈奴两个部落王鏖战一场,一万人最后只剩下三千人,可以想见其战斗的激烈。稍事休整过后,又在夏天再次出塞,这一次在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大迂回作战,让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杀驱驰了近七千里路。在带着他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后不久,被他杀败的两个匈奴王就要求降汉,霍去病再次出河西迎降军。然后,二十一岁又休息了一年,二十二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五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干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

这位少年将军是和匈奴联系在一起的,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像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就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的表演,从此不再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霍去病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人月敌可摊。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李白一首《胡无人》,让人于千载之后犹能想象出霍嫖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的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嫖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特意为霍去病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但被霍去病断然谢绝。他对汉武帝言道:“匈然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短短九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满了为办国舍家的耿耿忠心和豪迈慷慨的英雄气概。不仅汉武帝当时听了大受感超办县盘影画袱攒动,这震撼人心的九个字,也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仍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霍去病也成了爱国将领的代表,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

对于其生父霍仲孺的态度,这位英才的表现也让我们大为赞叹。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霍去病他自己的身世。在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才。

霍去病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载,但就像他那句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中。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将军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寨》,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景象: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月色下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宝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骠骑将军扬眉剑出鞘,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挡……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