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晚年沉醉于下棋:与早年坎坷仕途和离奇情路有何关联?

杜牧晚年沉醉于下棋,这一点或许与他早年坎坷的仕途和离奇的情路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唐代文学家,杜牧才华横溢,曾经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嫉妒和政治斗争,他屡屡被贬谪和监禁,一度沦为官场的弃子。同时,杜牧个人的情感经历同样曲折离奇,多次陷入爱恨纠葛。这些挫折与遭遇,或许使得他逐渐厌弃了尘世之事,于是投身于下棋的世界中,寻求安宁和心灵的寄托。在棋局之中,杜牧或许寻找到了生活与命运无法带来的稳定和自由,这也许正是他晚年钟情于下棋的原因之一。

文/青峰

——古代诗人与围棋,文章系列之四

杜牧晚年沉醉于下棋:与早年坎坷仕途和离奇情路有何关联?

文章引言:

关于古代诗人与围棋的文章,笔者本人写了三篇后便中断了,一晃便是4个月过去了,很是遗憾。

中断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文章内容太小众化,所谓曲高和寡,致使展示量与阅读量极小;二是此类文章投入的写作时间与收获完全不成比例;三是本人文章往往都比较长,常常很难抽出连续的3~5小时左右连贯写作,使一篇文章不能一气呵成,当中途停笔几次而再续写时却意气不贯。

此三者使该系列文章几乎废止。

今思虑再三,决心续上,不必以一时之得失废昔日之心愿,故决心自今日始,将此一古代诗人与围棋文章系列坚持去写完。

笔者青峰估计要持续花上半年,大约会写30篇上下。当然了,这一过程中还会穿插写作一些近代、当代围棋传奇人物往事。

此是为文章引言,或说再续笔之心迹矣。

围棋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它的这种艺术与哲学的属性,使得在古代文人、艺术家、诗人、画家等很难抗拒它的魅力。

唐代大诗人杜牧如同大多数诗人一样,对于围棋的魔力也是无法抗拒,或者说他沉醉其间,根本就不曾抗拒。

杜牧作为历史上能比肩“诗圣”杜甫的大诗人,其诗歌后成就是极高的,在《唐诗三百首》中,他的诗歌选取比例名列前茅,在《全唐诗》中他就占有八卷之多。

在谈杜牧围棋诗歌的成就之前,笔者青峰先聊一聊他的成长经历与风流逸事,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晚年的杜牧为何沉溺于围棋,以棋度日不再关心世事。

一、杜牧的出身与他青少年时期;

杜牧,字牧之,公元803年出生于京兆万年,即今天的陕西西安朱雀大街。杜牧后来写诗自豪地说:

杜牧出生时,影响唐朝兴衰的安史之乱过去了刚好四十年。此时的唐朝虽然没有了盛唐的气象与繁华,不过大唐的气脉与余韵还在。

杜牧出生于京城长安的大户人家,他与诗圣杜甫是同一个先祖,即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杜周。杜牧的爷爷杜佑是杜甫侄子,所以在辈份上,杜甫是杜牧的曾叔祖。

京城杜氏一门自西汉以来,人才辈出。仅后世比较知名的人物中便有杜周、杜延年、杜畿、杜预、杜审言、杜希望、杜佑。如果再把杜氏一簇扩大讲,杜氏的各支各系,在唐朝近300年历史中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即林如晦、杜淹、杜正沦、杜暹、杜鸿渐、杜元颖、杜佑、杜黄裳、杜悰、杜审权、杜让能。其中杜审权与杜让能还是父子两代宰相,这十一位宰相中杜佑便是杜牧的爷爷,也是诗圣杜甫的侄子。

杜甫与杜牧世称“老杜”与“小杜”,他们同为西汉御史杜周第三子杜延年的嫡系后裔。所以说,杜氏家族出大诗人是有根的。所以杜甫曾在《亲武生日》诗中自豪地写道: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还真不是他老杜什么吹牛。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五律之祖,杜甫与林牧共同的远祖杜预更是继登“凌烟阁”又配享文庙的一代通才。

杜甫去世不过33年,他的侄曾孙辈中又出现了一位大诗人杜牧。

所以说“树高千丈其根必深”。

杜牧出身时,其爷爷杜佑还在世。杜佑当了十年宰相,个人声望与口碑极佳,唐宪宗对其十分尊敬,每次召见时只称职务,从不呼其姓名。杜估年迈几次请求致仕时,唐宪宗均不批准,只同意他不必坐班,每周隔三岔五去政事堂主持一下平章政事即可。即使杜估退休以后,唐宪宗还是舍不得他离开,要求其每月的十五和三十日这两天上朝露露面,以便君臣见见面。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比较一般,不过也做到了唐朝正六品的贺部员外郎。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出生于这样文脉显赫、世代显贵的豪门世家,加之杜牧从小天资过人,你若说他内心没有高傲之气与世家公子的贵族之气,那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

杜牧10岁那年,他的宰相爷爷去世了,不久,其父亲杜从郁也过世了。

杜从郁去世后,杜家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收入的来源,为了生计,杜牧的母亲只好把长安的多处房产给卖了,在八年的时间搬了十次家。到最后,杜牧甚至只剩下一个小书童背着一百多卷书跟着他,一度沦到要靠挖野菜生活的地步。

但是这些打击与变故并没影响到杜牧远大的志向。

他除了读书,心中一有个从军带兵打仗的志向。

16岁时,杜牧苦心研读《孙子兵法》,为此他还为《孙子兵法》注解了十三篇,并写了许多策论文章。

少年的杜牧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在宰相李德裕平判刘稹的叛乱中,杜牧的军事才华得以展现。他给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其建议十分具体,细致到组建什么兵种,用多少人马,装备何种武器,其平叛建议被李德裕采纳后,结果大获成功。

杜牧也因此声名远播,在16岁时便誉满长安,成为当时人们心中文武兼备的未来宰辅之星。

不过,这只是杜牧小试牛刀,他的才华引起长安轰动还在后面。

二、弱冠之年,诗名动长安,以一篇《阿房宫赋》被内定为进士第五名;

唐文宗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这年的朝廷科举即将进行,主持考试的主官是礼部侍郎崔郾。

科举开考前,崔郾要起程去洛阳监考了,长安各界社会名流显贵们为崔郾主办了个送别宴会,送别宴上一时华盖云集,热闹非凡,谁都想向主考官举荐自己心中的人选。

开宴之际,突然有人向崔郾报告,吴武陵老先生到了。崔郾一听,丝毫不敢怠慢,迎忙起身步行至大门外下台阶亲自迎接吴老先生。

一位老先生值得新科主考大人亲自出门搀扶迎接吗?

当然了,很值得。来者不是一般的老者,他是唐代文坛宗师柳宗元的挚友、唐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进士、唐翰林学士,此时为大唐太学博士,地位尊崇。

二人见面略作寒喧后,吴武陵就问崔郾道:“崔大人,老夫的学生弟子们最近在争相传诵一篇文赋,起初老夫很是奇怪,有什么好文章值得老夫的学生这么褒扬呢?可等老夫一看,那可真是了不起呀!这文章,崔大人你可听说?”

“什么文章能让太学师傅上心呀?在下寡陋,未曾与闻。”崔郾一脸的蒙圈。

太学博士吴武陵老先生不等崔郾再插话,便一口气吟诵下了全文。

崔郾听后连呼:“好文采!好文采!如此雄文,不知是何人所作?”

“此乃前朝宰相杜君卿(即杜佑,其字君卿)之孙杜牧所作。此等文才,老夫岂有不荐之理!”吴武陵答道。

不等崔郾接话,吴武陵继续说道:“此等人才定为今科状元可否?”

崔郾朗声答道:“先生岂能不知,状元岂是你我能内定的呢!状元早已有人选了。”

“那么三甲也行!”吴武陵道。

“三甲也已有人选了,何如?”崔郾苦笑道。

“那取第四名进士乎?”吴武陵退而求其次道。

“亦有人选!”崔郾道。

“那就取第五名进士,大人不会再推御了吧?”吴武陵有些不悦道。

“好吧,那就依先生举荐了。”崔郾终于松口了。

这时崔郾身边的人就提醒他说,杜牧此人才华固然出众,但是行为不大检点,喜欢流连于丝竹歌馆之中,喜好美色,主考大人不可不察呀!

崔郾不愧为有胸襟的朝廷主考官员,他回答道:行大道者不以小事而废,做大事者不因小节见弃。吾已允诺,今即使其是贩狗杀猪者,亦应取之,况其才华如此出众!

公元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杜牧几乎以内定的方式成为该年度进士第五名。

对于大唐一年才录取30名进士,考取第五名进士而且是免考保送获得的,杜牧同学该是何等的荣耀与风光。

与其前辈诗人孟郊及第后将诗作《登科后》狂发朋友圈一样,登科及第的杜牧也未能免俗,在进士榜单发布后,连忙打卡赋诗以兹纪念,真诗云:

这一年,杜牧26岁。自此,杜牧正式踏入了唐朝的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然而,命运与造化总是捉弄人,杜牧同学的好运似乎再也找不到了。

三、受牛僧儒赏识,杜牧入其幕府,自此一生与扬州结缘;

如果说古代的苏州、扬州、杭州是文人雅士们心中的天堂,那么扬州则是这天堂中的最耀眼的明珠。

后世的人们对扬州的美与向往,这里面有杜牧很大的功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杜牧用其生花的妙笔在无数的诗歌中为后世编织了一个风花雪月人间天堂的“扬州梦”。

杜牧进士及第后,在京城并未得到重用,在几个七品以下的岗位上蹉跎了几年。

公元833年春,即唐文宗大和七年春,杜牧奉其宣州时的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经江宁前往扬州探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

一路上杜牧见江南寺庙林立,大片的良田被寺院僧侣围圈,老百姓生活极其贫苦,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留传千古的嘲讽朝廷为求长生大建寺庙的《江南春绝句》,其诗云:

主政扬州的牛僧孺很是欣赏杜牧的才华,这一年的四月,牛僧孺邀请杜牧来扬州任文书主薄,于是时年30岁的杜枚来到了扬州。

这是杜牧首次来到扬州任职。自此,杜牧一生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杜牧的才华做个幕僚文书,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轻松了。因此,杜牧在扬州得以有大把的时间在扬州休闲娱乐。

才华横溢自带贵公子气习的杜牧在政务之余频繁出入扬州青楼,倍受欢迎,很快与歌妓舞女们打成了一片。诗人的才华在扬州这个活色生香的地方也开始喷薄而出。

到扬州后不久,诗人一方面沉醉于夜游宴乐,又一方面忧心大唐的未来,眼见国势日衰,而扬州到处灯红酒绿,一片歌舞升平之象,感慨万千,在扬州写下了《泊秦淮》这首咏史名篇:

一心想为国建功立业、拜将封侯的杜牧,在扬州虽受牛僧孺欣赏,但并未得到重用。内心苦闷的杜牧只好流连于青楼歌馆,在倚红偎绿中排遣心中的郁闷,以青楼歌女曼妙的舞姿与清脆的歌声中慰藉自己一颗落寞的心。

公元835年,即唐文宗大和九年,杜牧似乎看到了仕途的希望。

这一年,朝廷调杜牧回长安任监察御史。两年多的扬州生活,让多情的杜牧有些不舍,他与青楼不少歌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临别之际,杜牧为其相好的歌女留下了两首绝妙的诗歌:

这么香艳的诗词自然很快传到了其上司牛僧孺那儿。

为了杜牧的前途,牛僧孺在林牧去长安任职之前,特地备酒为杜牧饯行。席间酒过三巡,脸红耳热之际,牛僧孺说:“牧之,你此次回京任监察御史,一定要把往日的习气收一收,一个有志向的青年人是不会以青楼之所为恋的,这样对你今后的仕途与前程恐怕不利啊!”

杜牧闻言,连忙答道:“大人的关爱在下铭记在心,不过大人所言在下枕于青楼歌妓之乡,这是没有的事啊。请大见不要听信他人谗言。”

牛僧孺含笑不语,吩咐身边人取来一木匣置于桌上,让杜牧自己浏览。

杜牧一看,羞得满脸通红,被事实无情打脸。只见那些便条上详细记载着某年某日夜,牧寄宿某某处,无恙;某日夜与人在青楼争吵,跟随之人以借口支走他人,无恙……

杜牧一时无语,离席长揖在地,泪流满面,对牛僧孺道:“牧之不才,孟浪岁月多蒙大人暗中保护,请受在下一拜。大人今日之良言,牧之谨记。”

因为这一段情缘,杜牧一生中在情感上始终是偏向牛僧孺的,这也造成了杜牧的政治官宦生涯中,在晚唐“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他情感站在牛僧孺一边,但在政见与做事上却更认同李德裕,这导致杜牧即不被李德裕重用,也没有成为牛僧孺的团队核心。

因为扬州幕僚这一段情,牛僧孺去世后,杜牧亲自为牛僧孺撰写了墓志铭,也算是杜牧报答了他当年扬州保全自己之恩。

杜牧回到长安后,对自己这一段孟浪放赅不羁的岁月也曾有过自省,但是他在内心仍然是留恋扬州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杜牧自己给出了答案。

杜牧离开扬州不久,又想起了自己在扬州的同僚兼玩友韩绰,心中那几分骚动又萌发了,以调侃而又艳羡的心态给好友发了一条微信:

诗中杜牧以诗意的妙笔为扬州勾画出了一幅江南美境:远处若隐若显的青山下,绿水荡漾,波光如锦锻一样绵延数里。秋天到了,而草木还如春天一般绿绿葱葱,苍翠依旧,并不曾凋谢。月明星稀的夜晚,在扬州那个你我曾经欢乐的二十四桥上,你韩绰老兄在哪里手把手教歌女在吹箫鼓笙呢?

该诗画面感极强,让扬州的美境、美人一下子凸现诗外。

扬州人为什么至今怀念杜牧?追溯历史源头,“无私”宣传了扬州1200多年的杜牧,能不让扬州人民怀念么!

直到公元842年,40岁的杜牧外放任黄州刺吏,又一次回顾起自己扬州的岁月,颇为自责又有些感慨,再次为扬州写下了又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写这首诗时,杜牧已经近40岁了,十年过去,当回首扬州时,诗人既有对历史上楚怀王与汉成帝荒淫好色的嘲讽,也有对自己青年孟浪虚掷时光的喟叹与感伤。

两鬓已繁霜,40岁的人了,至今一事无成,朝廷容不下自己,被外放黄州,怎不令杜牧感慨人生如梦啊!

这一年,他想起了自己在湖州十前的一个约定。

四、杜牧连上三书,请求外放出任湖州刺史,只为覆行十年前的约定;

公元848年,即唐宣宗大中二年,在经历了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的外放岁月后,在宰相周墀的帮助,杜牧第三次回到了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吏部员外郎等职。

此时的大唐早己暮气沉沉,吐蕃外患以及藩镇内乱依然此起彼伏。

大厦将倾,朝中已无中流砥柱,即使偶尔有一点回光返照,也是黑夜之萤火,转瞬即逝。大唐的命运终将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淹没。

杜牧在长安呆了两年,三次上书请求外放调至湖州(即今天浙江的湖州市)。与前几次被贬外放不同,这一次杜牧是主动请求外放的。

因为湖州这里还有杜牧青年时期的一个梦!

关于杜牧晚年请求外放湖州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杜牧京官俸禄微薄难以生计;也有人说:杜牧报国无门,此时一心只想从此远离朝廷中枢这个是非之地。

不过,有一种说法似乎更靠谱。那就是杜牧晚年请求外放是为了履行其青年时期的一个承诺。

杜牧在26岁中进士后,两年后来宣州做宣州刺史幕僚。在宣州幕僚期间,他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跑去湖州游玩。

湖州刺史崔君知道他的才情与大名,非常高兴,于是举行盛大的晚宴欢迎杜牧的到来。

崔君知道杜牧此番来意,自然是心领神会,二话不说,马上派人将本州绝色绝艺的名妓歌女召来与宴助兴,以便宴会之上供杜牧挑选。

结果杜牧一个也没有看上。杜牧把这些美女一个个打量后道:“美则美矣,总不免缺少了点什么。”

为了不让这位大唐才子扫兴,湖州刺史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将湖州每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活动提前半月进行,到时全州的少男少女都会聚集湖边观看,这样一来杜牧不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的人群中挑选了么。

很快,湖州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开始了。

在湖州刺史崔君的陪同下,杜牧便衣简从,在观看龙舟如潮水的人群中寻找。

可是,一天快过去了,杜牧也没看上有任何他心仪的妙龄美女。天色渐渐晚了下来,杜牧不免有些失望。陪同在一旁的湖州刺史崔君颇为无奈,有一种未能尽好地主之谊的惭愧。

此时已快日落西山,眼看竞渡即将结束,龙舟上划船的健儿们即将靠岸登陆。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

只见湖边一处浅滩之处停靠着一条小渔船,一位十一二岁的女孩赤着脚站在船梢,以手指着比赛的龙舟嫣然一笑。杜牧不禁看呆了,目光盯着不远处这位女孩,好一会儿,才感叹道:“真是人间国色天姿啊,先前所见之歌女只是徒有其人而已!”

陪在一旁的湖州刺史崔君心领神会,马上派人过去上船上妇人与少女请上岸来。

老妇人与女孩过来后,一见这二人护卫环绕,有些害怕,连忙紧紧护住身边女孩。

湖州刺史崔君说明来意后,请她们不要害怕,随即将二人请上自己的官船一叙。到了船上,崔君问明她们二人原是母女,就住在湖边不远的村庄。

杜牧于是趁机提出想娶女孩,妇人这时才打量了一下杜牧,只见杜牧着装华贵气宇非凡,一看便知不是寻常人家子弟,顿生好感,无奈女儿尚小且对眼前这位贵公子还无所了解,不免犹豫,委婉地道:“女儿尚小,年不满13岁,尚未到待嫁之年,请公子见谅。”

此时杜牧早已满心的喜悦,马上迎过去说道:“你误会了,在下不是要马上就迎娶令爱,而是先定下亲,十年之内我必会来湖州任职,届时再迎娶令爱不迟。”

老妇人有些狐疑地问道:“若是公子您将来违背了约定,我们孤儿寡母又该怎么办呢?”

杜牧答道:“我们以十年期限为约,如果十年之后我没来湖州迎娶令爱,那您就把女儿嫁给别人,您看可好?”

妇人看了看身边早已娇羞得满脸云朵的女儿,于是欣然同意了。

在湖州刺史崔君的见记下,双方签订下了婚约盟书。杜牧当即赠送这母女二人一些贵重的聘礼,才满心喜悦地返回。

分别之后,杜牧不时思念湖州这位女孩。无奈仕途坎坷,杜牧在此后近10年中一直在较低的官位上辗转,虽然后来出任过黄州、池州、睦州等地方刺史,但是这些地方在唐代还十分落后荒蛮,去这些地方任职无疑是一种被贬外放。

直到公元850年,杜牧的好友周墀出任宰相后,杜牧接连给三次写信给他,请求让自己去湖州任职。

这一年,杜牧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多年的湖州。

到湖州一上任,杜牧立马派人寻找当年这母女二人,很快就有了消息传来:母女二人被找到了。

杜牧万分欣喜,连忙派人将母女二人接来府上见面。

可是,当母女二人来到杜牧的府邸,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母女二人身后还跟着两个稚气未脱活泼可爱的孩童。

面对此景,杜牧难过地责问老妇人:“你我前面有约,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与我,为什么不守约定将女儿另嫁他人呢?”

老妇人一脸委屈,战战巍巍地从身上掏出一张已经有些发黄的合约,说:“大人您约定是十年之内来娶小女,可是十年过去了,您却一直没来,也没个音讯,我才将女儿另许他人嫁出去的呀。”

杜牧接过合约,自知亏理在前,看也没再看合约一眼,痛苦地愣在原地,好一会才回过神来。

无奈自己有错在先,杜牧只能接受了眼前的事实。定过神,杜牧吩咐身边的人赠送了她们母女孙三代人很多礼物,淡淡地说:“你们回去吧!”

这一天,杜牧再已无心公干,在书房呆坐到深夜,回首如烟往事,杜牧无限伤感,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诗《叹花》:

这首诗以寻春去时花已谢,绿叶如盖子满枝为喻,慨叹了相爱而不可得的人生命运。诗人以清新隽永而又沉郁伤痛的笔触把人世命运的无常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直击后人的心灵。尤其是诗中“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一句,比起稍早于杜牧的晚唐诗人张祜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机逢未嫁时”诗句更打动心人。

杜牧这次重返湖州对其打击极大,没有等到湖州任职期满,杜牧便于同年秋以病上书辞官归隐,从此告别了官宦生涯。

五、杜牧的晚年:再没有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拜将封侯的理想与其已经渐行渐远,整天以下棋为消遣,不期为我国围棋文字史平添了光芒的一页;

辞官后的杜牧回到长安,花钱安排人把自己祖上在长安郊外的一处别墅修缮了一下,自此不愿再踏出屋门一步。

回首半世功业,一切已如云烟飘散,杜牧从此过上了写诗下棋这样单纯而清闲的日子。

杜牧所居“樊川别墅”离长安城很近,因此时不时有故旧好友前来造访。

此时的杜牧再也不与他们议论任何国事政事,整天唯以对弈两三局清茶一二杯娱之。

公元850年深秋,唐代围棋国手王逢来访。杜牧喜出望外,亲自出门远迎。

王逢与杜牧是故交,有旧多年。此次造访老友杜牧,一是探望,二来也是辞行。王逢在朝廷“待棋待诏”有年,此时年事己高,想辞官回乡,辞官前特来会会诗人兼围棋老友的杜牧。

杜牧诚恳挽留王逢多住几日,于是王逢答应了下来。

这一对老友,每天除了品茶,便是纹秤对弈。

杜牧的围棋水平极高,堪称晚唐诗人中的“围棋圣手”,水平自然不俗。其与国手王逢的对弈时,往往只需王逢让二子即可在棋局中不分高下互有胜负。

从有限的历史史料中,我们可以一窥诗人杜牧的棋艺之高超。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晃三五天便过去了,王逢要辞别了。杜牧非常的不舍,又留王逢再住几日,并写就一诗相赠:

杜牧不愧为晚唐第一大诗人,一出手便为围棋文学史留下了最好的诗作之一。

此诗中,诗人把对弈时最美的环境以短短七个字便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好一个“最宜檐雨竹萧萧”!轻风摇竹,秋雨拂檐,窗下樽前,请艺候教。这时的棋子落在棋盘上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

国手王逢的棋艺如何呢?哪真是一个高呀!正如诗中所云“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诗人将王逢高超入神的棋艺仅仅以十四个字便高度概括了——国手王逢的行棋有时看似万分凶险,棋局上的某处似乎快成死棋了,可是下着下着,不知怎么做出了两个真眼,而且如春泉一样不徐不慢地向棋局的周边浸润扩散,却不被对手轻易觉察。在他棋局中占优的地方,他那棋势像秋天原野上烧起的野火一样,怎么挡也挡不住!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王逢真的要走了,杜牧依然不舍。

王逢走后不久,便又收到了杜牧相赠的一首送别诗《重送绝句》:

诗人杜牧再次高度赞美老友王逢高超品棋艺,也道知了老友别后的失落与伤感。杜牧吐糟苦水道:天底下像老友你这样独步天下的棋艺的人真是少有啊,而像我这样的“闲人”恐怕也不多。自从你我上次分别后,我再也没有人像与你下棋一样痛快淋漓,即使现在风雪之夜,临窗而坐,我只好一人独自在忽明忽暗的桐油灯下摆弄棋谱。

该诗以短短二十八字,在有限的尺幅之内多次转折回环,情感深沉,细腻慎密,深深表达了对棋友王逢的思念,感人至深。

杜牧一生于文学之外,棋艺亦是超凡脱俗,且留下不少关于围棋文学史的绝美诗歌。只可惜流传下来是只有这两首。

然而,诗不在多在精,杜牧以此两首关于围棋的诗歌,足以比肩他的前辈诗人刘禹锡。

当代围棋软件“绝艺围棋”的名字便来源于杜牧的此诗。

六、杜牧之死

世事无常,才年近50岁的杜牧,怎么也没料想到自己的大限之日这么快会来临。

就在前一年,杜牧在《送国棋王逢》一诗中还写道:“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诗人理想的岁月是再活三十年一万天,还要与老友王逢再在纹秤上逍遥岁月。

谁料,这不过只是杜枚的一个梦想。很快,他的这个梦就破灭了。

公元852年,对于杜牧来说发生了两件奇怪的事。

这一年九月十九日夜,杜牧睡着后,梦见一位道人,道人对杜牧道:“你应该把自己的名字改一改。”

杜牧问:“何故?若改之,改为何名?”

道人半晌不语,然后淡淡地说道:“改名‘毕’字。”说完飘然而去。

杜牧一时惊醒,起身端坐,此梦如此清晰,似有人前来托语。杜牧由此心中不安。

托梦之惑尚未解,同年十月二日,府上的下人忽然慌慌张张跑进杜牧的房内说:“老爷,不好了,锅里的饭快做好的时候,锅竟然烈开了。”

杜牧听后,一言不语,端坐在椅子上大半天也没有起身,回想近几个月来接连发生的几起怪事,觉得很是蹊跷,一定是不祥之兆。

同年十一月十日,杜牧梦中又出现奇异现象,梦见一白驹凌于空谷。根据几次梦像,杜牧于是给自己占了一卦。

占卦完毕,杜牧自感大限将至,于是整理书稿,将自己往昔书稿焚烧,仅存十之二三,并叮嘱自己的外甥裴延翰日后若有机会再为之整理成集。随后杜牧为自己撰写好了墓志铭。

公元852年岁末,唐代文坛最后一座高峰、大诗人、文学家杜牧走完了他的一身,享年五十。(全文终)

文章写后记

此文近九千七百多字,笔者本人前后断断续续写了很长时间,好几次快写不下去了,多次想重新搭建写作框架,删繁就简,只写杜牧晚年与围棋相关的一段历史。然而思虑再三,恐不妥。

如果只写其晚年沉迷于下棋这段历史,无法说明其晚年醉心围棋之由来,于是在此文中只好穿插写了杜牧一生坎坷的仕途与曲折离奇的情感之路。

写着写着,便上万字左右了。对于习惯于快餐文化与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读者朋友们,我这么不察时势,可能是一种灾难。

不过,文章已经写就,笔者我本人也不想删减迁就今日网络文章之风了。能不能有展示量、推荐量、阅读量,我已经不想作过多的考虑了。

写作对于一位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信手拈来的附带品。

若无人阅读并交流,那我留着自己日后慢慢看,方便自己寻找过往研究阅读历史文学史料的轨迹,也不失为一种飞鸿惊影。

附文章写作部分参阅书目:

1、《杜牧传》,作者缪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杜牧年谱》,作者缪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樊川文集夹注》,唐代杜牧,辽宁美术出版社,2023年版;

4、《樊川诗集注》,清代冯集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