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曹操被誉为一位既有智谋又有勇气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每日忙碌于处理政务事务,不断调兵遣将,收编人才,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有时候曹操也会选择躲猫猫,隐藏自己的行踪,以躲避敌人的追踪。这种灵活机智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也展示了他足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公元197年,东汉建安二年,诸葛亮17岁。这一年叔父诸葛玄在战乱中去世,两位姐姐分别嫁给荆州望族蒯家的蒯祺和庞家的庞山民。诸葛亮从襄阳城移居到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山野生活。
这十年诸葛亮的身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后来曹操在屡败于诸葛亮时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那么,诸葛亮在隆中十年都在做些什么呢?吃饭睡觉捉麻雀?撸猫遛娃晒太阳?诸葛亮的种田是不是普通农民靠天吃饭那种?隆中十年对于诸葛亮来说,究竟是量能的积累还是生命的虚耗?
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还原诸葛亮的隆中生活现场。
一、拜明师增学问,敬前辈赢口碑诸葛亮十四岁时和姐弟们跟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首府襄阳城,诸葛玄跟当时的荆州领主刘表素有旧交,在刘表账下服务。诸葛亮则在城南刘表办的学业堂读书,其时刘表的公子刘琦、刘琮均为诸葛亮同学。叔父去世后诸葛亮迁居乡下,科班学业中断,但并没有放弃求学,他先后拜荆襄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为师。诸葛亮自小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为人谦逊踏实,对前辈长者恭谨有礼,深受这些名流喜欢,他们乐意给诸葛亮传授各种学问。
从小说《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司马徽最擅长的是察人、识人,外号“水镜先生”,也就是任何纷繁复杂的人事在司马徽心里,都是明镜般透亮。司马徽虽是不仕的世外隐者,但对时局和人性有深刻的洞察能力。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自夸过头,只有司马徽认为诸葛亮的自比不止是靠谱,而且简直还打了折扣。刘备跃马檀溪巧遇司马徽,司马徽深入分析了刘备多年来失败的根源,是缺乏统领全局的真正大才,因此才大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司马徽的这种识人能力很可贵很有用,无论选老板还是选下属,都必须对别人的品性、才能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中国文化里这种“相人术”有来有自,三国之前的先秦有一位高人鬼谷子——一般认为他是纵横家鼻祖,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战国大佬都是鬼谷子的徒弟。鬼谷子自然会有著作传下来,司马徽应该对纵横家鬼谷子和道家的老庄学说有较深研究。因此可以推断,诸葛亮从司马徽学到的,主要是道家和纵横家的学问。这些学问,不仅仅包括最粗浅的话术和基础心理学,还包括高深的军政、外交策略,也包括洞察人心驾驭人性的学问。
司马徽大概是不事耕种的,民间传说黄承彦家的女儿擅长手工发明制作,诸葛亮后来用于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和克敌制胜的诸葛连弩,很多来自黄姑娘的助力。黄姑娘应该是传承家学的,因此可以推断黄承彦的主要学问是墨学。毕竟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视手工制作和最具有科技精神的就是墨子及墨家学派。黄承彦除了是诸葛亮学问上的师父,也是他的老泰山——因为喜欢诸葛亮的为人,看中这个年轻人将来必定成就非凡,黄承彦将女儿嫁给了诸葛亮。有人认为黄姑娘虽然能干,但是颜值不够合格线。其实不然,以诸葛亮的修为,自然已经破除了对皮相的执着,专注于人的内质。但是,气质和才华能提升一个人的颜值,黄姑娘如此多才多艺的女子,颜值起码也是李子柒那级别。
庞德公是诸葛亮姐夫的父亲,他的学问应该主要是儒家经学。这些荆襄名流本身都是朋友和亲戚,他们对诸葛亮的学问和名声都有很大的提携帮助。除了这些前辈大佬,诸葛亮还从师一些世外高人,据《仙传拾遗》中载,诸葛亮还跟随一位叫丰公玖的高人学习兵法阵图。
丰公玖的军政兵法,庞德公的儒学经典,司马徽的道术和纵横学,黄承彦的农学和制造技艺……这些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的核心学问,也是他日后跟随刘备开拓事业时的基本储备。
二、交益友增见闻,互学习开眼界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诸侯割据,到处战乱不休,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却非常稳定和富足,四方才俊纷至沓来聚集于此,荆州成为人才和信息的聚散地。诸葛亮也正是在这里结识了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这些朋友,他们性格各异但都学有所长,都具有独到的关于时势的见解。通过与他们的交往,诸葛亮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
隐居隆中后,诸葛亮仍然和这些好友保持密切联系。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三国演义》)诸葛亮当然不光是和朋友们闲游,除了扩大眼界陶冶情操,更多的是一种“游学”,一种流动的学习小组和沙龙。诸葛亮和友人们一起悠游,也是实地考察风土人情,交流探讨学问和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在结伴同游的过程中,他们或许还会就某个时事问题展开主题辩论。
诸葛亮交的这些朋友,普遍都是比较高质素。例如徐庶,本是流浪江湖的侠客,后来弃剑从文,学有所成,他先于诸葛亮投奔刘备,帮刘备破了曹军的“八门金锁阵”,后来徐庶中了程昱之计,无奈跳槽到曹操处,但因为对刘备承诺在先,徐庶只混点不干活。在孙刘联盟用“苦肉计”和“连环计”时,徐庶一一识破,体现了他出色的观察力。徐庶若尽情施展才华,在“三国”里可能不是诸葛亮这种顶尖策士,可能也略逊色于郭嘉、荀彧,但至少也是一流谋士之列。
这些良朋益友都非常了解和欣赏诸葛亮,也很乐意为诸葛亮各种助力。刘备三顾茅庐先后遇到孟公威和石广元,孟、石二人在刘备心里已算世外高人,而他的这些朋友们,无一例外地推荐诸葛亮。
三、耕田种地,从事生产诸葛亮大概从叔父诸葛玄那里继承了微薄的遗产,两位姐姐嫁的也都是荆州大族,生活上应该不愁基本的用度。
但是诸葛亮自幼经历了丧亲之痛,在战乱中四处迁徙流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非常强烈。因此在隆中躬耕陇亩,种粮自给也是维持生活的必须。有那么能干的黄姑娘帮手,农活本是不必担心的。但同样是种田,诸葛亮绝不是一般的农民,一切指靠老天赏饭。
至今隆中地区还保存了诸葛亮当年的“观星台”,诸葛亮曾在这里观察天象。因为要让农作物丰收,需要懂得天象和物候,古代没有现在的天气预报可以依靠,对于天气的预测,有一套高深的天文历算,还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各种农谚。道家的学问体系中,便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民间传说诸葛亮的粮食总是种得比别的农民好,什么时候种什么作物,农田的排水灌溉怎么安排,诸葛亮都做得很精细。因此,后来当地的农民就干脆有样学样,诸葛亮怎么种田他们就怎么种田,结果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成。襄阳的民间传说中,别的农民割稻谷用肩挑,诸葛亮已经做到了用独轮车推拉了。
诸葛亮通过农业实践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自给,同时也是他天文学、农学在劳动中的具体检验和运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其实哪里是“借”?借,只是一种障眼法,来增加自己在别人心中神秘感的一种策略,实际上都是基于高深的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的精准预测。
诸葛亮治蜀期间大力发展蜀国的农业生产,北伐期间也经常让军士就地垦荒种植,这些都有隆中时期扎实的农业基础打底。诸葛亮通过耕田种地,也和当地的人们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不仅乐于分享自己的农业知识,也虚心向当地农民请教,这也为后来刘备经营荆州打下了一定的民意基础。
四、弹琴读书,吟啸待时诸葛亮不光是学习知识丰富头脑,耕田种地满足肚腹,他也有很高的精神追求。除了闲时旅行、下棋,隆中期间的诸葛亮还喜欢吟诗、弹琴。
诸葛亮喜欢《梁父吟》,这首诗的原作者已不可考,主题是为“二桃杀三士”的晏子翻案。晏子(晏婴)是战国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为齐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二桃杀三士”的行为实际上有些卑鄙,诸葛亮喜好吟唱这首诗,主要是表达自己希望将来有机会跟晏子一样,成为建功立业的社稷栋梁,这跟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一致的。
诸葛亮的阅读方向,除了立身根基的儒家经典,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农家等等,诸葛亮对于诸子百家是广采博收。从《三国演义》精彩场面“舌战群儒”可以看出,没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和外交技巧,诸葛亮不可能战胜那些专业博学的江东大儒。诸葛亮的言辞有些接近诡辩,但无论如何诸葛亮辩赢了,他也必须辩赢,否则惶惶如丧家之犬什么资本都没有的刘备,不可能在孙权心中具有分量。刘备在曹军压境时只有联吴抗曹一种选择,而孙权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联合曹操,吞并荆州刘表残余势力和刘备势力。因为诸葛亮不辱使命,且这么厉害的人竟然为江湖闻名已久的刘备所用,刘备必然潜能无限,因此孙权也愿意和刘备合作。
可见,诸葛亮的纵横家口才(也必须同时依赖出色的文学才华),某种程度上是刘备当时的救命稻草。
诸葛亮在隆中期间也锤炼出了高超琴技,后来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来袭,诸葛亮在空城的城头焚香弹琴,城内无一兵一卒,司马懿也是老谋深算深通音律,但诸葛亮从容演绎的琴曲暂时迷惑了司马懿,为自己的安全撤军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文艺才华,不仅具有实际转化的功能,有时候可以救命。
《易经》开卦“乾卦”的爻辞说:潜龙勿用。当底蕴才华积累不够时,应该潜心学习,观察形势,暂时隐忍,不要勉强行动,否则是透支才智,也不可持久;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等待的大人物出现,终究会与他相逢,但还是不能着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时仍要一如既往学习精进,努力不倦;或跃在渊,无咎。本事已经够了,可以小试牛刀一展身手,不会出现大错,但仍然要谨慎把握最佳时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期待已久的大人物也出现了,此时就到了大展宏图的时候。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和年长他二十岁的刘备金玉相逢。经过隆中十年的沉淀,诸葛亮交出了让自己满意也让刘备超级满意的“毕业论文”——《隆中对》。这篇“毕业论文”很短,但他是刘备集团最科学最实用的“顶层设计”。诸葛亮在刘备的三顾和恳请下,结束了隆中的隐居生活,开启了他“职业经理人”的生涯。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受困于环境,他们总能在看似困顿的环境里无限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生命能量,他们或许在一定时期里看起来清寒,但心中有日月腹内有乾坤,他们终究是不会浪费自己生命色彩的美玉,他们只是在观察时势等待机会,当真正的机会来临,他们就会让自己的才华璀璨绽放。最关键的,是在绽放之前充足的积累和准备,这就是诸葛亮隆中十年隐居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资料:
《隆中志》 丁宝斋 袁本清 编著 湖北省襄樊市隆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印制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