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从山东来到南阳隐居的?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三国时期被誉为“卧龙”。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而他如何从山东来到南阳隐居,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故事。相传诸葛亮年少时便饱读诗书,靠着才智赢得了刘备的赏识,成为刘备的谋士。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后,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幕僚,更是屡建战功。然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选择隐居南阳,这是为何?以下我们将揭开他隐居的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出师表》的名句,南阳为国人所知还是在诸葛亮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里。南阳到底有何吸引力让诸葛亮千里迢迢从山东来到此处?诸葛亮是如何从山东来到南阳隐居的?

如今的南阳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内陆三线城市, 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却是与长安、洛阳齐名的五大都城之一,到东汉更是天下雄郡,文化渊数,此后也一直是兵家重地。

中国历史上的十多位圣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南阳:“商圣”范鑫、“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都出生或生活在这里。

南阳,古称宛,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春秋初期,丹阳地区的楚国率先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了南阳盆地之后,置城曰宛,作为问鼎中原,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前沿阵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历史上,南阳甚至发展出了著名的内河航运,出现了“控二都之浩穰,道百越之繁会”的说法。由于南阳各方面的优势,古人形容南阳:“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据三都,可以遣救援。”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盛赞南阳:“清歌遏流云,艳 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在传统的农耕文明条件下,南阳拥有充足的耕地、适中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再加上外围山地的保护,这一系列条件都保证了南阳的持续发展。从明清两朝,南阳府一直就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州府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而诸葛亮一个山东人,为何来到南阳呢?

诸葛亮本来是琅琊阳都(如今山东省沂南县)的人,诸葛氏是琅琊郡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作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先现在的副市长)。诸葛亮少年丧父,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一家在曹操与陶谦的大战中失散。当时比较安定的地方,一个是江东孙权的属地,一个是淮南袁术的地盘。哥哥诸葛瑾带着继母一起跑到江东,后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与鲁肃一起在孙权身边做了一名宾客,而诸葛玄则带着子侄等投奔了他的故交——荆州牧刘表。

刘表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物,在他的统治下,处于战乱时期的人们过上了十几年的安稳生活。这份安稳给了诸葛亮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诸葛亮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学术氛围中迅速的得到了成长。

然而一切在诸葛玄死后发生了改变,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失去了生活依靠,诸葛亮与刘表无直接关系,经济上陷入困境,为了生计,后来便离开襄阳,北行于南阳卧龙冈定居,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彼时的诸葛亮只有17岁。

卧龙冈在襄阳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南阳郡地处荆、豫咽喉,交通发达,是东汉末年荆州七郡中最大的一郡。

南阳郡山清水秀,二万八千五百多户,二百四十三万多人。有名的汉水从诸葛亮宅院北面向东南缓缓流过,草屋周围是一片片苍松翠竹,请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可当时的社会却并不太平,此时,社会动荡,各地诸侯又纷纷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相互攻伐,致使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名存实亡。无休止的战乱,使广大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隆中十年,诸葛亮曾说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诸葛亮在这乱世之中静心隐居,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立志要复兴汉室,以春秋名相管仲、乐毅为偶像,发奋读书,领悟治国安邦的智慧。

茫茫人海,诸葛亮又是如何被刘备所知呢?

古人的通讯并不发达,都是通过举荐或自荐来选拔人才,徐庶和司马徽都是当时的名士,与刘备关系密切。徐庶在投奔刘备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称其为“卧龙”,并表示如果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刘备就可以成就大业。而司马徽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称赞他为“卧龙”和“凤雏”(庞统的称号),认为得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安定天下。

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对诸葛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而后就有了大家所熟知的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