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秦二世— 千秋万代的历史

自秦始皇到秦二世,跨越了千秋万代的历史长河。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对中华大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货币制度和文字,奠定了中央政权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篇章。然而,尽管秦朝短暂而高效的统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其暴政和残酷手段,使得其统治不久便走向了覆灭的边缘。但秦朝的昙花一现并不能掩盖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仍然在千秋万代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秦始皇赢政都不陌生,他发明了“皇帝”这个词,是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劳挺大的,三皇五帝都不能和他比,若是还称为“王”就显得太泯然于众了,他的称呼得大气,得有档次,和其它人不一样。

于是赢政招来众大臣商议,自己用什么样的称号比较好。于是有大臣出主意,说:“古有三皇五帝,但您的功劳和地盘都比他们要大。我听说三皇五帝中人皇最尊贵,不如您就称作为人皇吧。”

赢政听了觉得这个主意还行,但他不喜欢人皇里这个“人”字,显得太普通,于是去掉“人”留下“皇”,又从“五帝”中取“帝”,称自己为皇帝,由于是历史上第一任皇帝,所以对外称“始皇帝”。

从秦始皇到秦二世— 千秋万代的历史

秦始皇功绩卓越,他统一了六国,改革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并继续执行商鞅法家的政策治国;废除分封制,建立一套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还修筑了抵御外敌的长城。

当然,秦始皇干的混事也不少,比如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为了统一思想,在相国李斯的鼓动下,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于流落于市面上的《诗》、《书》等这类书籍也要限期烧毁;人们也不能谈论《诗》、《书》,否则就是死罪。当然也有人不听命令,秦始皇当然不会手软,直接挖个坑给活埋了。

这个事件导致很多上古的典籍都被烧没了,对以后的考古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另外他还劳命伤财的大修骊山和阿房宫,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劳役和负担。

秦始皇统治后期时还搞起了封建迷信,迷上了求药寻仙。有个叫徐福的方士自告奋勇,愿意出海去为皇帝陛下找不死药,秦始皇很高兴地批准了。但徐福一去几年都没有音讯,秦始皇不死心,又派了卢生等人去,结果仙没寻到,药也没求着,只带回来一句话,说:“亡秦者胡也!”

后来史学家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暗示秦朝最终要灭在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手里。

可惜秦始皇没get到这一点,他当时理解的是,北方的胡人要搞事,所以派大将蒙恬北上痛揍了匈奴一顿,还收回了河套地区。然后他又在各方边疆加强防守,阻止外族入侵。他万万没想到,胡亥才是亡秦的祸端。

秦始皇是死在第五次出巡路上的,当时陪同在旁的有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本来秦始皇要传位大儿子扶苏,但赵高为了自己的利益,说服李斯假造诏书,并假传秦始皇的命令,使扶苏自杀,让自己的学生胡亥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秦二世。

秦二世继位后,宠幸自己的老师赵高,还帮助他逼死了丞相李斯,让赵高代替了李斯丞相的位置。

赵高当了丞相后,结党营私,征役与行政比秦始皇时期更加繁重和苛暴,弄得到处民怨四起不说,还说服秦二世,诛杀功臣蒙恬蒙武兄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之后,咸阳城外陆续掀起了亡秦风暴,以项羽和刘邦为首的反秦义军势头迅猛,是直逼咸阳。这时秦二世也开始不满赵高,认为是他没有治理好国家,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反动势力。

赵高一看不妙,发动政变,联合弟弟赵成,逼死了秦二世。

本来赵高自己想当皇帝,但文武百官都不答应,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改立王室宗亲子婴为帝。子婴看目前形势不利,不愿称帝,只称秦王。

子婴是个聪明人,他认为赵高不除,秦朝恐难复兴,于是与贴身宦官一番商量计划,寻找机会,诛除了赵高这个秦朝的大祸害。

然而这个时候的秦王朝已是千疮百孔,不复威风。公元前207年,刘邦杀进咸阳,秦始皇心中万万世的大秦王朝宣告覆灭。

非常偶然的小知识点:有一天赵高牵了一只梅花鹿上朝,说这是一匹好马,要献给秦二世,秦二世迷了,说这不是梅花鹿吗?怎么变马了呢?赵高一口咬定,这就是马。秦二世于是问群臣的看法,群臣大部分畏于赵高的权势,都附和说是马;只有少部分忠臣不想昧着良心,说了实话。秦二世本来也没什么主见,见多数人都认为是马,就认同了。后来赵高趁机找出了那些仅余的忠臣,把他们都杀死了。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


小编的碎碎念:

看完就赞,腰缠百万!

发条短评,干啥啥行!

点个关注,您是首富!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