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司马懿以其出色的才智和谋略著称于世。曾是位名将的他,在重要时刻选择了辞去官职,以忠谋献国为己任。在曹操逝世后,司马懿得到了曹丕的信任,成为了他的得力左右。面对危机,司马懿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将绝处逢生的境地转化为了逆转胜利的机会。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智慧和勇气,改变了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
司马懿两年来,一直被人口诛笔伐,说他奸诈,说他残忍,说他不仁。但人都是有一个成长变化过程的,司马懿也同样如此,他并非天生残忍,而是经历了时事之变后,从一个世族名流,一步一步变成了权倾朝野的曹魏权臣的。
提到司马懿的夺权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名流不仕:我是名门望族,曹氏乃阉宦之后,被其驱使心有不甘。司马懿所在的司马氏是河内名门,属于社会名流阶层,司马懿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其父司马防担任京兆尹,司马防一共有八个儿子,个个都很优秀,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之孙晋武帝司马炎,在诏书中曾经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司马炎的意思很明确,我们司马氏可是有开头的,家族源远流长。
作为世族名流,司马懿不愿意被曹操这个阉宦之后所驱使,因此他一再拒绝曹操邀请自己加入的好意,并说自己有病,连行动都很困难。曹操开始并不相信,还暗中派人去刺探情况,司马懿就和真的得了病一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看来装病是司马懿的特长之一,属于有前科,只是后来的曹爽忘记了这一点而已。
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又要征召司马懿来辅佐自己,并说如果不来,就把他逮捕起来。曹操知道对司马懿以礼相待是行不通的,既然软的不行,那么我们就来点硬的。
司马懿被迫无奈加入曹操阵营,但是从骨子里还是瞧不起曹操,只做了曹操身边的一般幕僚。这种心态叫什么呢?就是不愿意屈居人下,有不臣之心。但这时的司马懿,还不具备和曹操叫板的实力,且通过在曹操身边的历练,司马懿不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能力,对于曹操这位世之英雄,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去下判断,而要自己去接触,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办法,来作出自己的判断。
入仕有为:曹操太强势,太厉害,既然入仕就要有一番作为。司马懿慢慢被曹操的胸襟和气度所折服,开始为其出谋划策,用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打消了曹操对自己的猜忌,还成为了曹丕的信任之人。
曹操征讨张鲁,平定了汉中。这个时候,司马懿建议曹操说:“现在刘备在益州并不得人心,他取代刘璋,益州本地的势力并不心服,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在汉中陈兵,这样一来,益州就会震动。当时机到来的时候,绝对不能错过!”
对于司马懿提出的建议,曹操只是淡淡的说:“人要知足,不能得陇望蜀,贪心不足才好!”实际上,曹操当然知道不能让刘备在益州做大的道理,但此时自己后方不稳,刚刚战胜张鲁的魏军也十分疲惫,这时候继续打刘备的主意,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不久后,孙权派遣使者来见曹操,表示自己愿意称臣,并鼓动曹操代汉自立。曹操笑着对群臣说:“孙权小儿打的好算盘,他想让我在火上被烧烤呀!”对于曹操的这一说法,司马懿并不认同,他劝谏说:“如今大汉气数已尽,您已经占有的天下的十分之九,为什么还要听命于汉呢?孙权不过是顺应时势的做法,您为什么要拒绝呢?”
通过司马懿的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曹操和司马懿之间的差异,曹操自己一直以汉臣自居,尽管很多人说他是世之奸雄,但曹操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这也是他的原则和底线。而司马懿则不同,他看到的是势力,曹操的权势确实已经可以代汉自立了,但是曹操不会那么做,而如果换成是司马懿,他就会动手了,这也是后来曹操提醒曹丕要注意司马懿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不臣之心。司马懿的内心里,如果君弱臣强,那么自己就会去改朝换代,做大魏之臣不过是摄于曹操的威势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肱骨之臣:曹丕信任我,曹叡倚重我,属于我的机会到来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并没有顺风顺水,反而被曹操猜忌,因为从司马懿的言谈举止中,曹操看到了这个名门之后包藏在内的祸心。为了自保,司马懿主动接近曹丕,这是一次大胆的政治投资,依靠曹丕的信任和倚重,司马懿尽管在曹操在世时并不得意,但是也没有了性命之忧。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屡次对东吴用兵,他把防守后方的重任交给了司马懿。在曹丕看来,司马懿就是坐镇后方定海神针,其作用类似于“汉初三杰”的萧何,可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专心于前线的战事。对于曹丕的信任,一开始司马懿是推辞的,但是曹丕对他说:“我任命你担任要职,并不是为了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你没看见我天天批阅奏折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吗?提拔你的目的,是让你替寡人分忧的!”
曹丕临终前,把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四人叫到身边,将儿子曹叡托付给他们,四个人成为了曹丕的托孤重臣,大魏的肱骨之臣。曹丕的托孤安排,选了两位宗室成员,两位世家大族的代表,可谓十分均衡,他确实担心自己的儿子曹叡年纪太小,担心权力会失去控制,因此才做了个平衡的安排。
在曹叡统治时期,司马懿开始掌控军权,其中最出色的两次,一次镇压了孟达在上庸的叛乱,粉碎了诸葛亮里应外合的阴谋;另外一次是平定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接触了曹魏多年来的后顾之忧。这两次军事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司马懿军事才能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狠辣。
到了曹叡托孤的时候,顾命大臣从四位变成了两个:司马懿和曹爽,同样是宗室和世家大族各占了半壁江山,曹叡和父亲曹丕一样,担心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控制不了曹魏的大局,因此才做出了如此的安排。但是这次的两个托孤大臣,却成了曹魏走向覆灭的祸根,曹爽的浮躁和贪婪,司马懿的韬光养晦,都不是社稷之臣,而是权臣之相。
失意之人:曹爽这个小子不知进退,先避其锋芒,慢慢寻找机会吧。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成为托孤重臣,但被曹爽排挤,成了空有其位而无实权的人。
最先跳出来的人是曹爽,这位小字辈急于建立功业,进而树立自己在朝堂上的威信,于是他不顾司马懿的劝阻,主动兴兵伐蜀。但是面对蜀汉的众志成城,面对王平的正面阻击,费祎的大军驰援,曹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为了自保,只好主动退兵,但这次伐蜀,让曹爽在朝堂内外、上下都很不得人心,司马懿默默的注视着这个对手,心中暗暗盘算自己的对策。
权力的魔力是巨大的,曹爽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自己的弟弟们控制了兵权,把其他势力都排挤出去,这里就包括了世家大族和以郭太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你曹爽自己大权独揽,自己吃肉还不让其他人喝汤,吃独食可不是个好主意。
曹爽让曹芳封司马懿为太傅,但实际上却是虚其位夺其权,让司马懿成了赋闲之人。司马懿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还不是时候,自己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如果贸然动手,必然是自取灭亡。
司马懿拿出了看家法宝:装病,当这病装的已经不是卧床不起,而是病入膏肓了,别说曹爽派去探查究竟的李丰,就连司马懿身边的贴身婢女就被司马懿的精彩表演给震撼了,开水就敢喝下去,别人说东他说西,任何人看到这样的司马懿,都很难认为他还会有什么威胁。于是曹爽放松了警惕,他和自己的前辈曹操、曹丕相比,实在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绝地反击:机会就在眼前,成则可权倾朝野,败则会尸骨无存,拼一下吧!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利用曹爽陪同曹芳出京到高平陵的机会,奋起反击除掉曹爽,成为了曹魏大权独揽的权臣。
曹爽此时已经对司马懿放弃了戒心,认为司马懿不过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忽视你的对手就意味着你离失败已经不远了,曹爽太轻视司马懿,也太看重自己了。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在很早之前就曾经提醒曹爽一定要小心司马懿,绝对不要兄弟一起出京,如果有人关闭京城的四门,那么曹爽就危险了,但是曹爽认为天下大权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因此他并没有把桓范的话听进心里去。
曹爽前脚一走,司马懿立刻就开始行动,占领武库,关闭京城四门,和郭太后达成一致,由太后发布诏书,废黜大将军曹爽的权力。这些做法就像是组合拳,让曹爽晕头转向、不知所措,面对逆境时的应对,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底蕴,曹爽是个草包,这一点不用怀疑。他没有了注意,面对桓范建议自己带上皇帝曹芳去许都,令天下之兵勤王共同讨伐司马懿的时候,他难以做出决断。
司马懿看穿了曹爽的心思,他许诺自己绝对不会伤害曹爽,只是想要曹爽手中的权力而已,曹爽最后思前想后,说出了:“宁可做个富家翁!”桓范听了曹爽的话,不仅大骂道:“真想不到曹真一世英名,竟然生出了这样一个蠢笨的儿子来,我等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司马懿知道曹爽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不仅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司马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曹魏历史上的第一个权臣,属于司马氏的时代到来了,这都要从司马懿的成功夺权开始说起。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