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是汉武帝之子。他登基后勤政爱民,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轻赋税,推行农业技术改革等,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被誉为治国有方的良君。然而,景帝在后期因为宠爱权贵而导致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混乱。景帝的生平故事也充满着辉煌与荒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文景之治"的刘启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公元前188年由窦太后所生,公元前157年即位,公元前141年1月因病而死,在位17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
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他即皇帝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继续落实其父制定的各项有效政策,削弱诸侯王实力,平定七国之乱,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
发展农业,繁荣经济
刘启和他的父亲刘恒一样,强调以农为本,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农田半租,坚持三十而税一,但这仍然是很轻的税收。他又规定,男子20岁开始服疫,比过去推迟了几年。
公元前142年(后元二年)1月,中国在一天之内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景帝唯恐粮食不够一年吃的,就命令内史、各郡县都不准用粮食喂马;裁减在京城内的列侯,派遣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去。
由于景帝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派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
据历史记载,当时地方官府的仓库装满了▲食,钱库装满了铜钱,以致串钱的绳子年久朽断铜钱散落在地上无法清点。太仓的粮食陈粮未用完,新的又储进;仓里放不下,只好堆放在露天地上,任它霉烂。朝廷有个大马苑,养马30万匹;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民间富人养马,外出时骑母马便觉得惭愧。
官吏也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的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庚的姓庚等。这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继续减轻刑罚
汉文帝时废除肉刑本来是好事,可是改为打板子后,有的犯人被打至500板子或300板子时,就给活活打死了。
汉景帝即位不久,一些被打死的犯人的家属就来京喊冤告状。他们说:"为什么我们没有死罪,却遭到了死刑?"于是,在公元前156年(前元元年)5月,景帝让人重新修改条律,把原来规定打500板子的减为300,把300板子的减为200。但减到300板子或者200板子,还是有给打死。公元前144年(中元六年)4月,景帝又均:应当打300板子的改为打200板子,应当打200板子的改为打100板子;还规定,只准打屁股,不准打别的地方。这么一来,就再也没有人被打死了。
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在位期间,一些原来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而且有谋反的动向。为此,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应该尽快削弱诸侯王的国土。他说:"今天,削去他们的封地,他们要反叛,不削去他们的封地,他们也要反叛。他们迟早是要反叛的。现在削减了封地,他们反叛快,如果不触及他们,反叛来的迟。但时间长了积蓄力量,反叛起来祸害就更大。"接着他又更定法令三十章,如把诸侯王任免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等,给诸侯王以很大限制。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先后削减了赵国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楚国的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以及胶西王的6个县城,最后削除了吴国的会稽(今江苏吴县)和豫章郡(今江西南昌)。
削地引起了诸候王叛乱的迅速爆发。公元前154年(前元三年)1月,吴王刘濞带头发动叛乱。他纠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6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亲率吴楚联军20多万人西征。于是,景帝提升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反击吴楚联军,前后仅3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吴王刘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终于被东越人所杀;楚王刘戊也兵败自杀。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使汉王朝的威望大为提高,景帝趁势加强集权,进一步控制了诸侯王。
误杀晁错
吴楚以"清君侧"为借口作乱之后,汉景帝慌了手脚。他听信了晁错政敌袁盎的离间,错误地认为吴楚之乱是晁错造成的,以为杀了晁错,吴楚就会罢兵。
于是,他便授意丞相庄青翟等诬告以错不忠,把他骗到长安市腰斩,还残暴地杀害其全家老小。晁错,是一个很有学识和计谋的人才,在汉文帝时被称为智囊。景帝即位后,晁错在重农抑商、修订法律、募兵塞下、御防匈奴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景帝不加分析,而偏听偏信地杀掉了晁错,不能不说是汉朝的一大损失。
从实践看,晁错提出的一系列限制诸候王的建议也是正确的。杀了晁错,并没有能解决诸侯国同皇室的矛盾。所以当袁盎以接受条件杀了晁错而去吴国谈判求和时,刘濞却自称"我已为东帝",拒不接见,反而把袁盎扣押起来。为此,当时就有人指出,刘濞处心积虑几十年筹备叛乱,哪里只是为了一个晁错?晁错主张削地,只不过是给他起兵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
西汉王朝经过汉高祖、汉惠帝及吕后的统治,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使经济得到高速度的发展,达到了西汉繁荣昌盛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