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管仲

管仲,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曾任齐国宰相,被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贤相。管仲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措施,推动了齐国的繁荣和强盛。他提倡"仁义"之道,注重民生,为人民谋福祉,被后人称颂为"仁宰相"。管仲的治国思想与智慧,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管仲,原来管夷吾,字仲,一字敬重,颖上人(今安徽颖上县)。他是春秋周平王宜臼元年至周元王仁元年(前770年一一前476年)日期的大政治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兼并,互相征战不休的战乱时期。

管仲从小和鲍叔牙为知己,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任齐相,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实行了大胆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对外交往中,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使齐国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周朝王室虽然还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名义,但实际上己经十分贫弱,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力量更加衰弱。而各诸侯国的势力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发生了频繁的兼并战争。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在争霸战争中发展自已,都非常注重搜罗有用的人才,这为当时的有志之士提供了逞才斗智的舞台。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大夫,后来家道中落,至管仲时家境已相当贫团。他曾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到分钱时,管仲常多取一份。鲍叔牙的从人心怀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并非贪此区区之金,因家贫不给,我自愿让给他的。"又曾领兵随征,每到战场上,管仲就居于后队,等到还兵之日,又居于前队。许多人讥笑他胆怯,鲍叔牙替他解释说:″管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哪里是真害怕战斗?经过种种事情,管仲十分感激鲍叔牙,因为鲍叔牙了解管仲看重大义,不拘小节,坚韧不屈的个性,两人成了患难与共的挚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