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风波不断,堪称比李白更加悲惨的命运。杜甫生前家境贫困,多次遭受贬谪和流亡之苦;他饱受战乱之扰,亲历社稷之变,不幸亦为历史悲惨的见证者。而他的诗作却无比美丽动人,传颂千古,被后人誉为杰作。杜甫的生平故事,不禁让人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人生的坎坷辛酸。#大家八卦#
虽然生于同一朝代,但是杜甫比李白的境遇,用惨一万倍也不为过。我们来扒一扒这是八卦局第七篇。
网络图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此有“杜少陵”之称。官左拾遗又被称为“杜拾遗”。入蜀后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他“杜工部”。
杜甫的家庭比李白好很多。李白据说是富二代出身,其实无可查证。而杜甫是妥妥的官二代。
杜甫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名将杜预(“当阳君”杜预,西晋时的名将,征伐孙吴的将军。名字还出现在《三国演义》最后一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诗人,得官著作佐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的母亲清河崔夫人一族血脉更高贵。崔夫人的母亲是义阳王李琮的女儿。李琮的父亲是纪王李慎,李慎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子。崔夫人的外公是舒王李元名。舒王李元名正好也是李渊的儿子。杜甫的母亲是李唐皇室之后。
当然从后面的境遇看,杜甫这点远亲皇家血脉除了让他忧国忧民,并没有给他的仕途或生活带来便利。他始终没有停止过过“炫祖”行为,好像看来并没有什么用。
杜甫出生于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刚出生没多久母亲离世,父亲在外地宦海沉浮,杜甫寄居在洛阳的二姑家放养长大。
由于出生就一手好底牌,杜甫不需要像李白年轻时那么“拼命”去“遍干诸侯”。到了开元十二年,杜甫十三岁的时候,在洛阳文人的小圈子里已经有了点名气。
杜甫的妻子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也是个名门之后。两人开元二十九年结婚,当时杜甫29岁,杨氏19岁。杜甫不像风流浪漫的李白有4个老婆,他只有杨氏,30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杜甫45岁时还因为思念妻子而写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肉麻诗句。
出身官宦人家的官二代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可以说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
杜甫的仕途非常坎坷,人生机遇也让人唏嘘。
杜甫因为在长安找工作,准确滴说是寻找做公务员的机会,一度被困长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一个月,在长安找工作达10年之久的杜甫才获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杜甫年轻时自信心爆棚到给唐玄宗上过一个《进雕赋表》夸赞自己的才华:“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旁人觉得此事太狂妄他还反击:“余已谦之者再三矣!”
当然这件事也引得唐玄宗不快。这无疑是是在说大老板“有眼无珠”,打老板的脸。杜甫错就错在,他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说了不该说的话,小人物是没有发言权的,更何况此时的大唐正是奸臣当道皇帝昏庸。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杜甫的命运也随着大唐的命运起起落落,四处飘零。
安史之乱时,杜甫四处逃难,后肃宗即位,他前去投靠,当一个小官叫左遗史。杜甫一生对做官都有执念。他不像李白那么潇洒,被政府辞退说成“赐金放还”,后凭才华四处会见有钱的粉丝,也娶了宰相之女想,活得相当滋润。
杜甫为官时也没有改掉文人的傲气,他“拎不清”地为和叛军作战失败的并已定罪丞相房琯说好话,说房琯的失败是有客观原因的可以酌情降低惩罚等。唐肃宗李亨对忤逆自己心意的人更不能容忍,直接把杜甫贬出中央朝堂。
他还疯狂向朝廷举荐贤能。短短三个月,举荐了一大堆唐肃宗看不惯的人。最后连自己也被赶走。
四十六岁的杜甫被贬回家之后,仍然笔耕不辍,抨击朝廷。他写下了“兵草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控诉战争的残忍,把邻居家的儿童都抓去当壮丁。
可惜当年不是一个民主和平时代,也不是社会求变的时代。那是个专制的封建时代。如果他和鲁迅在同一时代,也许两人可以组个最强文坛CP。由此可见杜甫“不够圆滑”。
接着杜甫继续被贬,一路颠婆逃亡,避世入川。这一路上杜甫的几个儿女相继饿死。据说小儿子就是在他怀里饿死的,才有了那句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名句。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杜甫来到成都,住在西郊浣花溪一座寺庙里。杜甫的朋友高适和严武都在蜀地为官,靠着他们的照顾,杜甫在成都安顿了下来。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浣花溪畔的一块荒地上筹划建草堂。
杜甫修建草堂时,高适和严武提供了很多帮助,表弟王十五出成都城看望他,送来盖房资金。同时,杜甫写诗向各处朋友觅求花草树苗。
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杜甫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761年的八月,杜甫的草堂遭到风雨的侵袭,先是草堂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落,大雨接踵而至,室内凌乱不堪。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那个时候写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宝应元年(762年),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奉诏回朝,离开了成都。杜甫无奈,告别了忧患中的片刻欢乐,安置了妻儿之后,来到梓州暂住。
在梓州呆了一年多,听到严武担任成都尹再次镇守蜀地的消息后,带着妻儿回到了成都草堂。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公元755年,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从这一年开始,到765年他自己请求解除严武幕府中的职务。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突然死去,却让杜甫失去了靠山,他不得不在五月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在成都草堂的安稳生活。
杜甫在成都当官又辞官仍然受性格缺陷所累。据说严武因为仰慕经常去拜访杜甫,而杜甫则想见就见,不想见就不见。就算见了穿戴也不整洁。
有史记载杜甫的一件事:"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喝酒误事啊!)
当然这个只是个生活小插曲,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杜甫可能真的不适合他心心念念的官场。
在离开成都的路上,在肃杀的秋天气氛中,他写下了那首悲壮的《登高》。其中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想来应该是他当时悲凉心情的最真实写照。
九月,杜甫一家抵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至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艰难生活。
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杜甫创作十分丰富,成诗400余篇。而此时,杜甫的身体越来越差,疟疾、肺病、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的另一年号,永泰二年即766年改为大历元年)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
在此后的岁月里,杜甫居无定所,全家居住在一叶扁舟上,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度过,终日漂泊。
大历五年(770年)冬天,杜甫病逝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船中。据说他是在船上饿死的,死之后5天才被人发现,终年58岁。临终前,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仍以国家为念。
杜甫去世后,因为家贫,家人无力把他的灵柩运回祖墓安葬,只好将灵柩停厝在岳阳。
43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杜甫的遗体由岳阳移到偃师,葬于河南首阳山下其祖父杜审言的墓旁,并且请诗人元稹做了一篇墓志铭。
杜甫一生都颠沛流离,命运多舛,贫困交加。这其中的大背景是时局动荡,个人只能如蝼蚁般随波逐流,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杜甫个人的性格原因也不能忽视。不能为官的原因,有人说他性格懒散,有人说他恃才傲物,也有人说他没有责任心。众说纷纭,我们除了感叹个人命运之难把控,人生之艰难外,也不必去证实。这就是一个丰满的杜甫呀。
不能不称赞的是:杜甫诗中的那颗赤子之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一千年以后还被世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