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何推荐孙权接班而不是孙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据说,孙策看重孙权的才能和领导能力,认为他更适合继承自己的位置。虽然孙翊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人才,但他的性格和能力却不如孙权。江东众臣之所以选择支持孙权,可能也是认为他更加稳重、有魄力,并且更具统治才能。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领导者的期望,更加倾向于有实际才能和统治能力的领导者。
建安八年,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二十。——《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这是《三国志》中对孙翊的描写。

孙策被刺杀
公元200年,江东之主孙策在丹徒山中狩猎,遇到刺客伏击,被射中脸颊。孙策作为“小霸王”,忍着剧痛,将刺客杀死,晕倒在地。在这次刺杀中,孙策重病卧床,一病不起,选择继承人问题,被摆上了台面。
这时共有三个继承人可以选择,分别是两个弟弟孙翊、孙权,儿子孙绍。孙绍作为嫡长子,本该继承王位,为何江东众臣都支持孙翊呢?而就在众臣都在支持孙翊的时候,为何孙策又选择了孙权继承王位?
孙绍,作为孙策的嫡长子,本该顺理成章的继承王位。但是从孙策结婚的年纪,可以知道孙绍这时年纪太小,也就六七岁。在三国乱世,选择一位幼主,代表着国主控制朝政能力弱,很有可能会造成内乱。
张昭等人支持孙翊
孙策第一个就打消了,立孙绍为继承人的想法,只能从两个弟弟孙权和孙翊,选择合适的接班人。当时张昭等人推荐孙翊,接替孙策的位置。孙策不顾众人劝说,亲自把印玺给二弟孙权佩戴,孙权被选为了东吴的君主。
江东众臣为何重视17岁的孙翊,轻视19岁的孙权呢?还是在众臣眼中,孙翊的表现比孙权好。孙权少年成名,曹操曾经评价他“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少年时的才气。但是到了青年时期,孙权在军事上的表现差强人意。
公元197年,16岁的孙权驻守宣城。当时土匪作乱,孙权作为统管本该亲自指挥,但是面对拿着刀剑的土匪,孙权吓得不敢出宣城府衙门。最后还是周泰带兵前来,最终平定了匪患,周泰想要替孙权隐瞒,可惜这件事还是传了出去。
公元199年,孙策率兵攻打庐江太守刘勋,孙权则带兵攻打匡琦城,在所部兵力远优于守军时,指挥出现了失误。匡琦城守军冲杀出来,孙权看到来势汹汹的敌军,孙权溃逃,把大好局势给葬送了。
经过这两次事件,孙权的名声无法挽回。江东众臣都认为孙权虽有才华,但是太过怯懦,不堪重任。张昭作为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话代表了江东士族的意见,为何孙策却反其道而为之,选择二弟孙权继承王位呢?
英武的孙翊
对比孙权,孙翊表现更加出色,在《三国志》记载中:
“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
历史中关于孙翊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但是依旧掩盖不了孙翊的英武。在江东众臣中,孙翊被认为更像自己的哥哥孙策,更加果断英勇,杀伐决断。孙翊20岁,就镇守了江东要地丹杨,统管了一方军队。
其实孙策选择孙权,还是有自己的考虑,他从三个方面,考虑了继承人问题。第一个原因是孙策同孙权的关系,孙坚去世的时候,孙策和孙权年纪还小,孙翊更是一个黄毛小儿。在扩张江东疆域的过程中,年龄稍大的孙策和孙权在外征战,孙翊则留在后方。
孙翊在后方管理后勤,为东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孙策同孙翊接触较少,两人的关系渐渐冷淡。孙策和孙权两兄弟,一起经历了战场的腥风血雨,在东吴建立的初期,两人经历了最困难的时刻,因此孙策从心理上,更加亲近二弟孙权。
孙策亲近二弟孙权
第二个原因是孙翊同张昭的关系,作为东吴的开国功臣,张昭是东吴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在东吴建立过程中,江东的世家大族支持孙家,还是因为张昭带领士族,支持了孙家势力。孙家势力得以在江东扎根下来,最终建立了东吴江山。
孙翊亲近张昭势力,本无可厚非,但是孙策在位时,还能压制住张昭等老臣。孙策担心如果让孙翊继位,张昭等人的势力恐怕会更大,更加无法遏制。对于张昭这样一位权臣,孙策为了家族利益不得不提防。
孙策担心孙家势力,会被张昭代表的江东士族推翻,孙翊就是因为张昭等人极力支持,引起了孙策的忌惮。孙翊不帮孙家人,却投靠了张昭等人。如果孙翊登基,东吴江山落入张昭等人手中,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守业更难,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孙策生前已经开拓了东吴的疆域,孙策需要一位守业的接班人。孙翊像自己的哥哥孙策一样英武,但是只适合开疆拓土,是一位猛将。
孙策传位孙权
而孙权虽然军事才能较差,但是才华谋略,处理政务的能力都非常出色。对于孙权的才华气度,孙策的友人刘琬,曾经评价道:
“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
孙策选择接班人,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位守成之君,而二弟孙权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在临终之时,孙策不顾众人反对,让二弟孙权接班。孙策重病在床的时候,面对咄咄逼人的张昭等人,嘱咐孙权说:
“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孙策交代完后,撒手人寰,孙权在哥哥灵前登基。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没有错,孙权登基后,当即就有江东部将叛乱,可见张昭的能量。孙权虽然没有亲历战场,但是他可以派遣猛将征讨叛逆。
孙权不负众望
孙权解决了东吴内部的叛乱,把国家的主要精力转为发展国内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孙策对时事的判断没有错,孙权确实是一位守成之君。在孙权的带领下,东吴保护了自己的疆域,国力走向了强盛,最终成为仅存的三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