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死因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暗潮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死因总是一个让人猜测的谜团。历史记载中,虽然称其为因发疾而去世,但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潮。一些史料表明,拓跋珪的死可能与宫廷权力斗争有关,甚至有传言称其是被暗算所致。这些神秘的细节让人迷茫,也引发了人们对北魏王朝隐藏的宫廷阴谋的猜想。

天赐六年,北魏开国皇帝一代雄主拓跋珪,在春秋鼎盛之时,被自己的儿子司马绍,刺杀在自己的寝宫。

堂堂北魏开国之君的拓跋珪,在自己的寝宫睡觉,竟被自己儿子拓跋绍,为救母而潜入皇宫击杀,没有任何的反抗,这个结局怎么看都显得过分让人起疑。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死因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暗潮

拓跋珪

能够在北方开拓疆土,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而崛起的拓跋珪,死因难道只有这么简单吗?

拓跋绍弑君之后,太子拓跋嗣进城迅速平定拓跋绍,杀掉拓跋绍和贺夫人母子,然后马上继位,拓跋嗣在其间真摘得如此干净吗?不见得。

天兴六年,也就是拓跋珪死之前六年,拓跋珪加封拓跋嗣、拓跋绍以及其他皇子。齐王、清河王倒没有太大问题,倒是加征车骑将军和征南大将军官位,以及拓跋嗣“位相国”说明了很多。

车骑将军:掌宫卫

车骑将军以正式官职出现在汉文帝时,官职在骠骑将军和大将军之下,而在卫将军之上。卫将军则在四方将军之上,也就是加拓跋嗣的车骑大将军,是在加拓跋绍的征南大将军之上的。

并且,车骑将军的职责,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统领京师兵卫,并且执掌皇宫兵卫。并且车骑将军还是是参与平定叛乱的重要官职,汉时卫青就在“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

而居于车骑将军这么重要职位的拓跋嗣,在拓跋绍行刺拓跋珪的时候,身在何处呢?

《魏书·太宗纪》中记载,拓跋嗣生母刘夫人被拓跋珪以“子贵母死”为由赐死,拓跋嗣悲伤万分,害怕拓跋珪责罚,便逃出了京师。之后,便有了拓跋绍弑君之事。

身为宫内侍卫最高长官的拓跋嗣,却在皇帝被刺时,因为害怕责罚不在京师。这一点,实在是有些让人生疑。并且,退一步讲,皇帝被人行刺,身为车骑将军的拓跋嗣,掌管宫卫,真就脱得了干系?

身为拓跋嗣下属的“左右侍御呼曰:‘贼至!’”然后,毫无作为被拓跋绍突破重围,直到拓跋珪床前,弑之。

并且,无论《魏书》还是《通鉴》当中记载拓跋珪死前,都是“求弓刀不获”,也就是想要寻找反抗的武器都不得。

试想一下,戎马一生征战四方,还属壮年的拓跋珪,若是有兵器在手,反抗片刻,等到宫卫护驾,很难?当然不难,可是拓跋珪去找自己的兵器不得,最后被杀!谁能把睡着的拓跋珪身边的兵器偷走?

相国:权臣之位

另一点让人感到奇怪的一点便是,在拓跋珪给拓跋嗣的加封当中“位相国”。相国在汉代之后,可不是什么好“官职”。

相国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邦”,汉代之后为避刘邦讳,改称“相国”,汉代虽有多人为相国,却只是萧何和曹参的代名词。直到东汉末年董卓称相国之后,相国一职成为权臣的专属。所谓权臣无他,有不臣之心而已。

董卓专权

曹魏后期,想要封司马懿相国,司马懿推辞;到司马昭时,杀曹髦之后,曹奂给司马昭加相国。南朝萧道成、萧衍、侯景和陈霸先等人,都曾任相国,都是权倾朝野时被加封相国。

可是再回头来看,天兴六年,年纪尚小的拓跋嗣,“位相国”,若不是拓跋珪真的有心让拓跋嗣当太子,那便是北魏对“相国”一职有所误解。

但考虑到拓跋珪在六年后的天赐六年,才杀拓跋嗣生母刘夫人,立拓跋嗣为太子。可知天兴六年对拓跋嗣的封赐“相国”,也绝对不是因为储君之位的确认。

并且,当时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的崔宏,可是汉臣,熟知皇族礼法,绝对不会轻易看拓跋珪出错封一个“小皇子”相国,所以拓跋嗣这个“位相国”绝对是有“权臣”之像的。

那么,真相到底为何?

拓跋嗣既然“位相国”,何苦又因为害怕被拓跋珪的责罚,而出逃京师?这里面充满矛盾。

再结合拓跋嗣在拓跋绍弑君之后,能够迅速进城,文武百官都争先恐后地去迎接拓跋嗣,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之前被立“太子”的身份。

并且“嗣至城西,卫士执绍送之。”平定司马绍的叛乱,没靠什么京城南北的大军,而是靠皇宫内部的宫卫就办到了,只是时机是等到拓跋嗣回城之时。

根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设想当时拓跋嗣在“司马绍杀父拓跋珪”的过程当中的作用,应该作用不会小,至少脱不了干系。

拓跋嗣能“位相国”,并笼络朝臣到前仆后继的地步,绝对不简单。要知道,拓跋绍杀拓跋珪之后,让群臣臣服,可是有一大批不从的,拓跋烈、崔宏就非常不认可拓跋绍。

拓跋仪之死

拓跋烈叛乱时,拓跋烈找借口外出,迎立拓跋嗣有功,之后加官进爵。

拓跋烈为何人?拓跋仪之弟。

拓跋仪是拓跋珪的堂弟,是拓跋珪征战四方的大将,元始二年,任骠骑大将军,都督六州诸军事,左丞相,封卫王。之后被拓跋珪征兆入朝,后发动叛变,却被拓跋珪饶恕。后因害怕被杀,逃跑途中被抓并赐死。

看拓跋仪后半生,其实比拓跋嗣更符合“相国”权臣的经历,可其中却又有疑点。拓跋仪功绩固然卓越,但在发动谋反的叛变之后,竟然还被拓跋珪饶恕,这其中可能就包含非常多的内容了。

从拓跋仪的家世去看,可以看出某些存在于表面的暗潮。

拓跋仪父亲为拓跋翰,有子拓跋仪和拓跋烈。拓跋翰是拓跋珪之父拓跋寔的亲弟弟,拓跋寔死后,拓跋翰娶拓跋珪的生母献明皇后,生拓跋觚,拓跋觚是拓跋珪同母兄弟。

拓跋仪的结局,被世人当作拓跋珪晚年暴虐、不睦兄弟的例证。拓跋烈在拓跋珪死后,帮助拓跋嗣继位。而拓跋觚呢?拓跋珪的同母兄弟呢?

拓跋觚在早年被拓跋珪出使后燕,后燕拿他当作人质,想要换取土地等资源,拓跋珪同意之后,却被后燕反悔,然后拓跋觚被杀。

为何后燕在提出要求,拓跋珪同意的情况下,依然杀掉拓跋觚的原因不去深究,只从拓跋觚作为拓跋仪、拓跋烈兄弟的结局,来探究拓跋仪和拓跋烈的经历。

拓跋仪被封骠骑大将军、卫王是在后燕毁约之后,之后拓跋仪在夺邺城、镇中山也被重用。后才被召回朝中,便有了谋反的行径,而被拓跋珪原谅,后被杀。

拓跋仪被杀发生在天赐六年八月,而拓跋珪被杀在十月,两个月之后拓跋仪的弟弟拓跋烈,在拓跋绍杀掉拓跋珪之后,不仅没有感谢这位替自己报杀兄之仇的拓跋绍,反而出城迎接拓跋嗣。

因此,从几人的经历当中,可以推测某种拓跋嗣布下的局:

拓跋仪谋反被杀,仪弟拓跋烈空有报仇之心但无报仇之力,执掌“相国”之位的拓跋嗣找上拓跋烈,让其在自己离京,拓跋绍暂时掌控局面时,替自己串列朝臣,等待自己归来除逆。

而问题的关键之处,如何让拓跋绍敢于下定决心杀掉拓跋珪呢?

据种种迹象,这就要联系到拓跋绍的生母贺夫人,以及后宫的正位之争了。

“子贵母死”的背后

拓跋珪后宫主要有三人。其中皇后慕容氏,为拓跋珪从后燕虏来,在与拓跋嗣生母刘夫人争夺皇后之位时,在“手铸金人”的考验中胜出被册封皇后;拓跋嗣的生母刘夫人,为匈奴刘眷之女,失去皇后之位后,被拓跋珪赐死;而贺夫人则是拓跋绍生母,还有一重身份是拓跋珪生母献明皇后的妹妹。

拓跋嗣生母刘夫人的死,很可能与刘夫人在争夺皇后位的失败有关。而如果此时得知生母被拓跋珪赐死之后心生怨恨,也是能够理解的。

并且,拓跋珪宠幸皇后慕容氏,赐死自己的生母,却以“子贵母死”的借口搪塞自己,拓跋嗣心中当然会生出计较。

这可能是拓跋嗣萌生“权谋”的起因,“子贵母死”制度北魏后世如何效仿不知,但从拓跋珪生母未死可知,“子贵母死”从拓跋嗣的生母开始,拓跋嗣不得不怨。

怨恨当然并不是全部,真正引起拓跋嗣计较之心可能另有其他原因。

天赐六年十月,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后,还有人能建议“子贵母死”的产生。联系之前拓跋珪进行的汉制改革,难道只会学习了汉武帝的杀钩弋夫人这一项举措?崔宏等人会干看着拓跋珪胡来?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更大的可能,是当时的北魏朝政当中,有一股势力,忌惮当时已经“位相国”,并且立为太子身份的拓跋嗣。

贺夫人和司马绍

而这股忌惮拓跋嗣的势力,最大的可能是来于贺夫人。观史料记载当中,并无慕容皇后之子记载,反观拓跋绍生母贺夫人,生有拓跋绍、拓跋脩及拓跋处文,并且拓跋绍只比拓跋嗣小两岁。

贺夫人为献明皇后之妹,出身当然也不低,而管拓跋绍的骄纵跋扈,当然也与贺夫人当时被拓跋珪宠幸有关。并且,能够有年纪相当的子嗣在世,贺夫人心思活络一点,当然是有可能的。

对于无后的慕容皇后,贺夫人当然不会计较,但是对于生拓跋嗣的刘夫人,贺夫人不动心思当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测,拓跋嗣生母刘夫人被赐死,除了拓跋珪“子贵母死”心思之外,受宠的贺夫人在旁吹吃风,也是极有可能的。

并且,拓跋珪被刺的记载中,源于“贺氏有谴,太祖幽之于宫,将杀之。”这里的“有谴”被很多人认为是关系混乱,所以才被拓跋珪囚禁想杀掉。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仅如此,因为时间点发生的太过于微妙了。

联系之后贺夫人传信给拓跋绍,让他救自己,可以推测,贺夫人当时被囚禁,很大可能是拓跋珪发现了,贺夫人对刘夫人和拓跋嗣的小动作,因此气愤之余囚禁之前一直宠幸的贺夫人。

而拓跋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给拓跋珪送信,告知其母死的冤,以及贺夫人母子在背后的小动作,是极其有可能的。

联系史料,拓跋珪也没怎么过分纵容拓跋绍,经常打骂责罚,如果在杀掉在后宫有重要地位的刘夫人之后,逼得太子逃离京城。这时候的拓跋珪,对于背后小动作不断,还在自己耳边吹风的贺夫人当然会有戒备之心,囚禁的原因也就可以说得通了。

以上可以推测拓跋珪之死背后的真相:

拓跋珪为除掉贺夫人和拓跋绍这些在北魏朝廷之中,反抗自己的势力,向拓跋珪泄露贺氏背后作为。拓跋珪一气之下,囚禁贺氏,没想到拓跋绍竟然进宫行刺。

掌管宫廷侍卫职权的拓跋嗣,安排宫卫故意配合拓跋绍行刺。

在杀死拓跋珪之后,拓跋嗣回城,利用自己留在京内的拓跋烈等人,串联京城内外势力,迅速扑灭拓跋绍叛乱。最后自己杀掉拓跋绍母子,登基皇位,大封有功之臣。

最后结语:

对于拓跋珪的死因,如果根据史料来看,仅仅是因为拓跋绍为了救母而去弑君。可联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拓跋嗣,就难免让人生疑。

当然了,本文对于拓跋珪死因和拓跋嗣等人的推测,都只是根据现有史料的猜想,真实历史的情况,还是不得而知。若是有过妄之处,还请包涵指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