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司马懿被人们认为是一代谋士,智谋过人。然而,他的师傅却并非传闻中的水镜先生,而是被誉为三国第一高手的张辽。张辽作为曹操麾下的名将,以其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武艺成为司马懿的师傅,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师徒关系,颠覆了人们对司马懿的认知,也展现了张辽的卓越之处。
在三国,刘备和曹操是一对亦敌亦友的“老冤家”。刘备还没有发迹之前,曾寄居过曹操麾下一段时间。两人联手打败了一代枭雄吕布,两人还青梅煮酒论英雄,如此友情也是难能可贵的。而后,刘备脱离曹操的羁绊后,两人成直接对手,赤壁之战、汉中之战,为了各自的霸业,两人无所不用其极。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比如说曹操少年时放荡不羁,又不爱好读书,所以很多都不看好他,但梁国的桥玄等人却对他另眼相看,桥玄是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的名臣,官至太尉,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操于是拜桥玄为师,跟着他学习兵法知识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为他日后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备自幼丧父,和母亲靠织席贩履为生,15岁时,刘备外出求学,后与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卢植能文能武,是东汉末年经学家和将领,曹操曾给卢植8字评价: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刘备从卢植那里学到了宝贵知识和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无独有偶,刘备麾下最得力的谋士诸葛亮和曹操麾下最牛的谋士司马懿也因为多次直接交锋,而成为“一生解不开的死对头”。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看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大旷世谋略家 “师承”情况。
首先,来看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中最牛的人物,他一生纵横天下,功绩显赫,帮助居无定所的刘备逆袭成川蜀之主,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关于他的师傅,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水镜先生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千古之言: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世人都认为诸葛亮和庞统都是他的徒弟。事实上,诸葛亮和徐庶和水镜先生都是莫逆之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而水镜先生也是因为欣赏两人的才华,才主动让推荐他们。最终为诸庞两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导向。
诸葛亮的师傅其实是汝南灵山的世外高人邓公玖。而且有史书记载,是水镜先生将诸葛亮引荐给了邓公玖的。邓公玖见诸葛亮敏而好学,非常喜爱他,于是倾囊相授,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诸葛亮,比如说《兵法阵图》,《孤虚旺相》等等。这些对诸葛亮行军布阵、政治智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师前,邓公玖还给他讲了天下大势,为他绘制了三分天下图,并要他投奔明主刘备。可以说,日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下山时,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论断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从恩师邓公玖那里“借鉴”和“延伸”开来的。
当然,以上都是野史传说,正史中并没有提到诸葛亮的师傅,因此,究竟水镜先生还是邓公玖,抑或其他人世外高人是诸葛亮的师傅,目前还是个待解的谜团。
其次,来看司马懿。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三国最大赢家,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的隐忍。那么,修炼如此高深的司马懿的老师又是谁呢?
司马懿的老师叫胡昭,胡昭可以说是三国里的最牛的隐士,他的名字虽然不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庶等人响亮,但他的才华却不在他们之下,甚至连诸葛亮也难忘其背颈。
而更为巧的是胡昭的字和诸葛亮一样的,都叫孔明,只不过我们通常把孔明直接挂在了诸葛亮身上。
胡昭在当时还是颇有名望的,诸侯争霸的初期就有许多人来拉拢他,曹操曾经请胡昭下山,但淡泊名利的胡昭却却婉言拒绝了。后来刘表等枭雄也都请过他辅佐,结果都遭遇到了拒绝。
胡昭没有一味地当隐士,而是在家乡开办了一个学馆,他想通过教化来育人化人。很快,慕名前来他的学馆来学习人络绎不绝。其中便有司马懿。而胡昭也识人,他非常看好才华横溢的司马懿,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知识都传给了他。
司马懿学成出师后,对胡昭仍然敬爱有加。而从司马懿两个儿子的名字一个叫师,一个叫昭,这也暗示了他师从胡昭,也算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司马懿后来逐渐成为了曹魏的重臣,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时,正是司马懿这粒定海神针的存在,使得诸葛亮十八般武艺用尽也没有成功。诸葛亮不说个人完全输给了司马懿,但他至少没能打败司马懿。连弟子都打不赢,更别说师傅了,可见胡昭的才智应该要远高于诸葛亮,论才情和智慧,他才是三国真正意义的第一高手。
然而,孔明被孔明的弟子“拖死”、“累死”,是巧合,还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