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一位爱折腾的文人,他一生都在追求着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思所想。然而,在他不断寻求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他也被生活不断折磨着。在这个矛盾中,孟浩然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不畏风雨,不畏折磨,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
01.今天我们讲“七绝圣手”王昌龄。
他的故事五分热血、三分辛酸,还有一分荒诞一分甜。
现代男人年轻的时候,似乎都有一个“骑马仗剑走天涯”的梦想,然后步入社会被现实狠狠打脸,于是杀了马、卖了剑,碰见某个姑娘成了家,梦想就此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是柴米油盐。
王昌龄也曾有过这样的“江湖梦”,美人如玉,旖旎刀光影,长剑如虹,醉吟万里风。
23岁那年,他拆了牛车、扔下锄头,一个人跑到嵩山习剑悟道,为梦想插上了第一根羽毛。
三年后,王昌龄学有所成,于是提剑下山,过并州、客潞州,直奔长安。
当时正值春闱,王昌龄稀里糊涂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又马不停蹄赴河陇、出玉门,直抵塞外。
然后,一个“边塞诗人”的梦就此诞生。
第一次站在古老的城墙上,望着无边荒漠,王昌龄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入军营后,看见如云的战阵、遮天的帅旗,他又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于27岁的王昌龄而言,男人就该如此,枕戈待旦、秣马厉兵,纵横疆场仰天啸,马革裹尸犹不悔。长风万里送秋雁,不见天涯人不回。
当然,此时的他人生才刚刚开个头,很快他就会意识到,笔杆子有时候要比枪杆子更加险恶。
02.
江湖从来都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边塞三年的军旅生涯,王昌龄并没有得到重用,一腔热血变成了一厢情愿,因此军中的朋友劝他,还是回长安去参加科举吧,你这样的才华不该埋在这黄沙之中。
刚入而立之年的王昌龄很困惑,于是他又一人一马回到了中原,在蓝田县石门谷隐居深思。
次年,在崔国辅等友人的劝说下,他相约孟浩然一起来到长安,尝试求其功名。
孟浩然意外落榜,王昌龄一举中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正式步入仕途,然而他的江湖梦却没有因此搁置。
他的前半生就是用来折腾的,后半生则是用来被折腾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虽然他有了官职,但由于缺乏背景,所以并没有人重视他,哪怕此时他的诗名已经渐盛。
因此王昌龄决定再进一步,又考取了宏词科,这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可他也仅仅得官汜水尉。
王昌龄原本身出“太原王氏”,属名门望族,可是到了他这一代早已没落,不得不靠耕种为生。在唐代,若没有高官为自己举荐,是很难在仕途上有所展望的。
而他的贵人要在两年后才能发迹。
03.
公元733年,张九龄正式拜相,他先后提拔了王维和王昌龄两个人。
朝中有人总是好做官,任何时代都是这样。
值得一说的是,此时的花萼相辉楼已经扩建完成,李隆基宴请群臣,举行国宴,并将“花萼楼赋”作为科举试题,令天下举人咏赋。
在张九龄的举荐下,王昌龄再次以超群拔萃的成绩登科,改官江宁丞,他也有幸参加了那场旷古绝今的盛宴。
而此时的李白还在桃花岩下挥舞着锄头,不过,属于王昌龄的高光时刻也快结束了。
公元736年,张九龄因遭奸臣李林甫谗言而被李隆基罢相,当时的李林甫已经阻塞言路,一手遮天,所以满朝文武皆默,甚至无人敢送张九龄出城。
这个时候,只有“侠道热血”的王昌龄站了出来,大骂李林甫弄权,因此获罪岭南。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入不惑之年,属于他的“爱折腾”的时代即将过去,剩下的就是“被折腾”。
04.
公元740年,王昌龄遇赦北归,在巴陵结识了“诗仙”李白,两个人畅饮时聊到了孟浩然,于是王昌龄决定顺道去看望一下这位同窗老友。
在王昌龄所有朋友中,可能与孟浩然的关系最为亲近,王昌龄贬岭南时,孟浩然曾在诗中写: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数年同用一枝笔、一方砚,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两个人重聚后,孟浩然做了一大桌子生鲜,开始和王昌龄抱坛痛饮。
遗憾的是,这顿酒却成了孟浩然人生中最后一顿酒。
王昌龄刚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旧疾复发,不治而去,终年52岁。
闻此噩耗时,王昌龄人已经在洛阳,吏部催促他尽快归长安办理选官手续,好去江宁赴任。可王昌龄在洛阳足足流连了大半年之久,常与綦毋潜、李颀等好友借酒消愁,对于孟浩然的病逝,他心里始终很愧疚。
正如后来王昌龄在诗中所写: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无论江湖多混乱,无论朝堂有多少纷争,那些可视为知己的朋友,永远都走不散。
当初他和孟浩然一同入长安参加科举,同样被人轻视,同样落魄不志,于是他们和已经失意的王维一起抱团,不分年龄,不问家世,结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
05.
从洛阳归长安后,王昌龄复任江宁丞,并与岑参相识,成为忘年交。
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重要而又神秘的人物出现在王昌龄笔下,他就是辛渐。芙蓉楼一别,王昌龄挥笔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公元748年,王昌龄再次被贬,结束了近8年的江宁丞任期,谪为龙标尉,因此李白有诗相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龙标,王昌龄结识了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因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折腾与被折腾的罅隙中,这是王昌龄笔下少有的温情和甜美,他的一生大开大合,像极了一个游荡江湖的浪子。
盛唐几位顶尖诗人,相互之间并非都是朋友,可他们几乎都是王昌龄的朋友:孟浩然、李白、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维、张九龄……
尤其是高适、王之涣,他们还留下了“旗亭画壁”之美谈。
奈何、奈何,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安史之乱”爆发时,孟浩然、王之涣、张九龄已经作古,剩下的人也都站在了命运的分岔口上。
06.
公元756年,安禄山反,洛阳、长安相继失陷,远在龙标的王昌龄听说这个消息后,提刀上马,准备回长安御敌。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年逾六旬,马上就入耳顺之年。
和刚出嵩山时一样,他依旧一人一马,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留下一路卷蹄烟尘。
公元757年,王昌龄路过亳州,时刺史闾丘晓拥兵不出,为王昌龄所骂,而闾丘晓是个器小之人,一怒之下竟将王昌龄杀害了。
因此,王昌龄就以这样荒诞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折腾的一生,终年60岁。
他是“七绝圣手”,更是“诗家天子”,后人曾评价他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昌龄笔下的七绝,一共有74首,占据了盛唐七绝的六分之一,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就,同时他也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笔下经典诗篇,俯拾即是。
而在他所有的诗篇里,“送别诗”占据了三分之一,对待朋友,他始终赤诚: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就像他写给柴侍御的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虽然一生并未得志,但王昌龄的故事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第一次出塞,到参加花萼楼盛宴,从为张九龄出头到送走孟浩然,再从江宁丞贬龙标尉,最后因为折腾冤死在闾丘晓之手,他的人生足够精彩。
王昌龄笔下的江湖,是不混乱的江湖,是真诚男儿心中的童话,因为他始终赤诚,不忘初心。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这就是王昌龄,那个受人半分恩惠就可以用命来报的大唐诗侠,虽然1200年过去了,但他的那份侠道热血,依旧在影响许多人。
来源:槐序古诗词、一天一首古诗词
文章内容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