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朝代中,除了个别皇帝之外,往往会有很多的皇子出生。但是由于帝位只有一个,就会出现多余皇子的问题。汉朝采用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些皇子封到各地为王,并且这些王可以自主招兵买马,开疆扩土,因此很容易引起诸侯之间的争斗。这也正是七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直到后来的推恩令出台,才使得诸侯们的势力减弱。然而即便如此,在西汉末年还出现了一个刘秀,在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刘备。如果天命更加眷顾刘备,也许就能再次执掌汉朝政权了。
而在唐朝也封皇子为王,但是只有王号而没有土地,而且都要住在京城的住宅里,不得到外地去。如唐玄宗的皇子们住于「十王宅」,皇孙们住于「百孙院」。唐代的王爵无法世袭,但子孙可参加科举考试。 如唐玄宗时的宰相李适之、晚唐时的大诗人李商隐,均为李唐宗室出身,经科举考试而参与政事。此种制度可使近枝宗室得享富贵,远枝宗室则不成为国家的负担。
明朝和秦朝完全不同。按明太祖的制度,皇子封为亲王,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至万人。然在北方防御蒙古的几个亲王,其护卫均超过此数。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其它诸子则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均有封爵,六世孙以下为奉国中尉。这批宗室皇族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职业,只是坐享俸禄。明初宗室人数尚少,但到了明末时,宗室人数达到三十多万人,造成了国家财政极为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此种制度也容易造成亲王叛乱。如明初发生「靖难之役」,明成祖起兵夺了建文帝的皇位。明朝末期还有宁王辰濠叛乱,幸好被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学大师王阳明平定。
由此可见,明朝的宗室制度是一方面是养着宗室们,另外一方面又在提防他们。一方面给他们各种赏赐,让他们拥有各种特权作威作福,另外一方面,不允许他们踏出自己的封地一步,甚至出城祭祖扫墓都需要到京城报备,可以说,明朝的宗室制度是最为愚蠢的宗室制度。
首先,他掐死了有上进心和报国心的宗室们上进的报国的所有路子。其次,它不加甄别的为所有宗室提供俸禄也为国家背上了极大的负担,使得国家后期的钱粮年年亏空。第三,大量的钱粮赏赐以及各种特权给宗室带来的钱财很容易就滋生他们不必要的野心。于是自从靖难之役之后,明朝的王爷起兵造反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