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巴蜀之战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更加坚实的根基

  蜀国的首都是“成都”,而巴国的首都则为“巴”。这两个国家之间不和睦,但与苴国保持友好关系。根据《战国策·秦策》的记载,蜀王出兵攻打苴国时,苴侯逃到巴国,并向秦国寻求援助。秦王想要对蜀国进行攻击,但因道路险阻而犹豫不决,此时韩国发起了攻击。在此困境之下,秦王向他的臣下寻求意见。张仪主张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并以此来达成其“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理想,从而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司马错则主张借此时机来消灭巴国和蜀国,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通过水道通往楚国,“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巴蜀地理位置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公元前316年,命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

  秦灭巴蜀之战

  秦惠文王之所以赞同司马错,原因还在于秦惠文王自己的体会:秦国此前在函谷关抵御五国合纵伐秦时,后方就曾遭到北方义渠国的骚扰,这使秦惠文王明白,若要顺利东出,必须要先铲除后顾之忧,北方义渠算一个,南方巴蜀又算一个。在东出遇阻之后,便将打击重点暂时转向南方、北方。再者,跟三晋去抢占一城一地并不容易,但是嘴边的大块肥肉却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

  巴蜀之战后的形势图

  秦灭巴、蜀等国,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秦灭巴蜀﹐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后方,使秦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也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国力发展上为秦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粮仓,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秦灭巴蜀,是秦国高瞻远瞩的战略准备,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更加坚实的根基。所以说,没有巴蜀之战,就没有以后的秦国东出,可谓是秦统一六国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子。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