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朝时期,为了方便安置北方流民,南方政府设立了侨置州郡。这些流民的户籍与南方本地人不同,被称为白籍。与南方本地人的黄籍相比,白籍群众不需要承担赋役,这是为了优待北方南来的士族。
而且很多郡县侨置都带有随意性,常常是北方某地一个郡比如两千人南下,于是在某地安置这一郡的两千人,这两千人就算一个郡。但是实际上的管理很复杂,因为可能这个侨置郡的上级,即侨置州的所在地不在这里,或者隔的很远。
土断的必要性体现在国家对这些白籍群众的掌握程度,一旦土断,把这些侨民安置在当地,入黄籍承担国家赋役,那就是一大笔的税收和人民群众啊,国家掌握的人越多,实力就越强。反正,这些群众都是隐匿在白籍所在的世族大家里,那么,这些士族力量就强。所以但凡土断,都需要强有力的推行者来实行,否则很难成功,一旦成功,代表着国家财力和实力的上升。如东晋的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就是桓温和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是在东晋义熙八年到九年(412-413)举行,随后刘裕才有实力北伐关中(义熙十二年,416)。
明朝有多厉害?西方殖民者无一能胜
« 上一篇
为什么古代的皇子是由奶妈来养而不是生母?
下一篇 »